从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获悉,广东省将重点锁定“待就业毕业生群体”,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和培训,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解释,所谓“待就业毕业生群体”,就是有就业愿望、但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广东各高校将统计“待就业毕业生群体”的数量,并根据这一群体的就业情况,定期以“待就业率”形式公布。(新华社10月8日)
在“待业”说法早已进入故纸堆、“铁饭碗”这本老黄历早已过时、失业率已光明正大纳入国家统计的背景下,羞羞答答地把失业大学生称为“大学生待就业群体”,很有点自欺欺人的意味。
应当承认,大学生作为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在就业上通常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具比较优势。只要他们转变择业观念,愿意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或自主创业,加之有关部门引导有方,“待业”的时间就不会太长。但是,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就应该叫做失业大学生,这一点不必讳饰,也无法讳饰。
在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条件下,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公众,其实都已经对大学生失业抱以平常心,至少不会大惊小怪。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出台规定,大学毕业生在一定期限内找不到工作,可以申请低保。这种制度设计既体现了公共部门对失业大学生的关爱,也说明了对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毫无掩饰的正视。
可一些公共机构和办学机构却对失业率讳莫如深。在公布就业情况时,往往只公布就业率,闭口不谈失业率。殊不知,用百分之百减去就业率,也就得出了大约的失业率,有关部门大可不必遮遮掩掩。
其他社会群体找不到工作都叫失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却叫“待就业”,这种虚荣色彩极浓的“优待”,想必连大学生自己都不会领情。大学教育早已不是精英教育,绝大多数大学生也不再以“天之骄子”自我角色定位。是人才,就得接受市场选择。这一点,对大学生不能特殊,也无须特殊。
(稿件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朱述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