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6日电 10月24日,《新京报》和央视对话节目对温铁军进行了联合采访,请他解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课题。
“建设新农村”体现发展战略转变
近期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给予农村更多的关注,在第三部分专门设计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建议明晰了新农村发展思路: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公用事业,增加农民收入。
温铁军说,从中央强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这是我们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解决,第一,我们这几年尽管经济高增长,但是内需就是上不去。第二,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其三,社会问题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重,因为差别太大了。
放弃单纯追求GDP观念利于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温铁军表示,在过去单纯追求GDP这样的一个导向的情况之下,以GDP论英雄的结果是,各级政府把GDP增长变成了一个惟一目标,然后把招商引资分给了所有的干部,谁要是完不成任务,谁头上的乌纱帽要颤的,你可能就靠边,先待岗。因此这种体制问题必须解决,要真的化解农村中的这些矛盾,必须让大家沉下身子,到基层去干第一线做的事;褂,我在建言献策中特别强调了法律环境的重要性。
温铁军还指出,现在政府已经明确决策,我们现在的财政转型已接近于完成。不能只考虑经济目标。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新的战略转变思想的时候,就明确强调放弃单纯追求GDP的目标,而转为追求综合发展,提出五项统筹,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这些思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被大家普遍接受。
城市化未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
温铁军指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加快了城市化,只要让农民进了城,问题就解决了。这次提出新农村建设本身,就有针对以往比较偏激倾向的一种纠正。他还强调,大量的贫民要么就流入城市,要么就进入游击区了。之所以讲拉美化、南亚化等等这些,其实背后隐含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当无法建立正常的管制的时候,那最后只能是非正常管制。因此其实也无法真正建立一个民主法制国家。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民主法制国家,那就先不要激进,而应先立足于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来考虑问题。
温铁军说,任何工业化加快的时候,都会带来同样的问题。所以我才说中央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有着相当深远的考虑的。我们应该统一到最近这次关于十一五规划指导意见的认识上来。真正把我们农村好好地综合整治一下,既创造了投资机会,又提高了农民收入,最后变成一个内需拉动型的良性增长、可持续增长,这有什么不好。我是举双手拥护现在的新农村建设的这个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
政府加大投入是建设新农村的保障
温铁军认为,新农村的新景象应该是:第一,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品要由政府提供。这一点在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心目中已经是一个定势,它已经定下来,不仅是承诺了将来要让所有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而且也进一步追加了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府投资的规模。原来我们九十年代初搞过合作医疗是一比一,政府拿一农民拿一。现在温家宝总理提出政府拿四,农民拿一。同时,管理是公共的,治安是公共的,法律是公共的,所有这些不能让农民拿钱的事情都不能拿。同时还要推进基层政府部门的改革,而这些都在做。所以我说政府第一该做的事情是公布财政阳光普照,让农民能够得到起码的国民待遇。
第二,以前财政所占的GDP比重太低,而现在占到了将近20%。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政府已经开始主动承担责任,来推进这个公共财政的政策,不要再让农民拿钱。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是完全的私人物品,而应该视为准公共品。农村的公共设施的投入,应该作为公共品或者准公共来投入。这点我想在“十一五”规划期内国家有关部门也会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我们过去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今天我们应该加强整个农村的基础设施改善。形成一个让农民安居立业的起码的环境。
第三,那就是农村应该是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这些我想要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这可不光是政府的事了。(记者 王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