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伏羲陵,位于河南周口淮阳城北1.5公里的蔡河北岸,与万亩城湖遥向呼应。羲陵全长750米,总建筑面积八百七十五亩。分为内城、外城、紫禁城三个部分。城垣高九尺,上有城垛。陵园内,殿宇流丹,楼阁掩翠,碑竭林立,华彩璀灿。整个建筑群,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各具格局。自南向北 ,依次可见午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钟鼓楼、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八卦台、陵垣门、伏羲陵、蓍草园。如果十个建筑物的大门层层敞开,从午朝门外,可以直望陵墓。此景幽静深远,如诗如画,被人称作“十门相照”。陵园之内夹道而峙的古柏苍松,斑驳陆离的方砖古石,一草一木似乎都寓示着这里悠久而非凡的的历史。
此陵高二十多米,周长一百五十多米,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陵前树有一块巨型青石墓碑,宽三尺,高丈五。既无题跋又无年款,淮阳县志载碑文为“太昊伏羲氏之陵”。碑上前三字还依稀可辨,其余的字由于天长日久,风雨侵蚀,已不可辨认。碑文的书写者,传说甚多,以苏小妹巾书为广。相传,宋神宗年间,重修陵庙即竣,欲立碑于陵前,以壮观瞻。众人欲请大文豪苏轼书写碑文,送去纸墨字条,适逢苏轼外出未归。聪明的苏小妹,偕女仆到书房,见此情憬,由然而发书兴,以己汗巾代笔,蘸墨而书“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一气呵成。东坡归来见之,甚喜,认为苍老酋劲,可传千古。以此送还求书者。另传,最后二字是“之莫”字样,并有故事说:小妹书后,东坡看后笑问“墓字为何写作莫?”小妹狡黠笑答:“大地上本有土吗!”究竟事实如何,不得而知。(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