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9日电 (杜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那么怎样在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五届“网上看河南”采风团东南线成员到达活动的第一站——河南信阳,在那里,信阳市委书记告诉记者,市委、市政府在理解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时,认为在“多予少取”的同时,要做好“放活”的文章,即坚定不移地走非农化之路,把推进非农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在刘怀廉看来,非农化就是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用非农化带动“三化”的发展,用“三化”的提升来促进非农化水平的提高。他形象地称,要是用老百姓的话说,非农化就是,“脱农装,换工装;脱草鞋,换皮鞋;走出稻田,跳出大山,奔向城市,务工经商奔小康”。
刘怀廉表示,信阳的基本市情是“四区”,即山区、农区、老区和欠发达地区。经过多年探索,得出一个经验——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必须转移农民,转移农民必须培训农民,千方百计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因此,他说,信阳市在推进非农化中,着眼于以下三点:
——给大家一个好的“说法”,就是脱下农装奔小康,让农民洗脚上田,赶路进城。“说法”通俗明了,又紧扣时代主题,易于接受
——给大家一个好的“算法”,就是做好一道分数题,做大分子,做小分母。俗话说:“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馍”。要使信阳人均水平跳跃性地提升,就要迅速扩张经济总量,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做大分子;同时,要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以做小分子。
——给大家一个好的“干法”,就是市场引导、政府推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据悉,2005年信阳有21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务收入123亿元,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60%以上,市委书记刘怀廉表示,信阳力争到2010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50万人,劳务总收入达到210亿元,返乡创业人员超过3万人,总投资突破100亿元,为信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