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车商闲聊中告诉笔者,明年我国将有望造出自己的“MINICooper”。据称将由某自主品牌推出的小车与“MINICooper”有95%的形似,而且据说该厂家还有被追诉时不会败北的充足信心。
说这话时,这位朋友颇有几分自豪。然而,笔者却颇有些担忧。
以前,国车的模仿、抄袭现象并不鲜见:某车型与丰田COROLLA(花冠)非常相似而广遭质疑,本田曾指控某车型抄袭其CRV车型,宝马和奔驰先后控诉某企业抄袭其X5和ForTwo车型,德国总理也曾为此“龙颜不悦”,菲亚特因熊猫车型被仿将某企业推上风口浪尖……模仿和抄袭名车车型,似乎已成了国车的“捷径”。
表面上来看,模仿和抄袭确实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和拉动国民消费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达到了车企和消费者的“双赢”局面:对于国产“世界名车”,一些消费者爱之有加,花钱不多却可以满足自己的名车瘾和虚荣心,何乐而不为?而对于车企来说,模仿和抄袭名车一来省去了数百万、上千万的研发费用,二来可以迅速取得消费者认可,达到“一箭双雕”之功效。同时,对于模仿和抄袭,国内管理部门的暧昧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某些车企,即便面对跨国车企的控诉,国内车企也往往能“化险为夷”,而这也导致了更多车企的“积极效仿”。
那么,模仿和抄袭真的能够实现消费者和车商的“双赢”吗?非也!专家预言,一味模仿和抄袭将使国内车企自主创新能力丧失,从而无法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也就很难拥有核心竞争力。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其所购买的廉价“盗版车”虽然外表光鲜,但其品质却是不敢苟同的。你能做到形似,但你能做到神似吗?你想想,一辆汽车有数千个零部件,如果只是简单地模仿或者抄袭,即使单个零件相像,但我们能将这数千个零部件完美组合在一起,并保证每一个零部件的正常使用吗?说到底,一味模仿和抄袭不仅是车企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同时也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不负责任,可以说是一种地道的短视行为。
更何况,知识产权是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模仿和抄袭,跨国车企为捍卫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必然会使用知识产权这一“撒手锏”来“打击盗版”。事实上,这种事情已不止一次地上演,国内车企在出口或在国外建厂时已经遭受到了国外知识产权的“伏击”。毕竟,你的把柄本来就握在人家手里。
可喜的是,现在不少国内车企正在下大工夫“强身健骨”——斥巨资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但个别车企仍在依赖模仿和抄袭“走捷径”。在此,笔者想送给这些车企六个字:自立、自尊、自强!唯此才能在风云变幻的车界挺直腰板。(司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