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篇 目击北京:精神的首都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二日电 目击北京:精神的首都 中新社记者 邱江波 今天一大早,北京一零三路无轨电车就迎来了一个拥挤的日子:满车满车的人,争相前往新开街的王府井公交步行街。大多北京本地人,一下电车都挤向王府井北京百货大楼,而来自福建漳州的吕先生则径直奔离百货大楼不远的王府井书店。 来北京买些新书,是大多数到北京出差的外省人的一种传统共同嗜好。在吕先生心目中,北京的书店总会有一些外省买不到的新书,这些新书中,总会有一些在外省无法听到的新鲜观点,为此,吕先生和他的同伴每次来京,均照例要到北京王府井书店,从一楼逛到四楼,再从四楼逛回一楼。 北京,对于多数出差来京的外省人,兴许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他们远道而来,并非来买几件衣服,因为南方各省的衣服,无论是样式,还是价钱,都比北京有吸引力;他们也不是来吃新鲜口味,因为北京近年来流行的宴席和风味,几乎全部来自广东、湖南、四川、福建;除了少数附近省市的民工,不少来京的人,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环境,寻找一种精神的亮点。 福建作家苏小玲,三年前离开福州来到北京,在和记者的侃谈之中,这位作家坦率地说,北京的文化积淀是如此的深厚,汇聚的文化精英是如此众多,是中国五十年来任何地方省市无法譬及的,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深层原因实际上是因为它积淀的中国文化。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至今尚未有任何地方城市文化能够撼动北京的精神首都的地位。例外的是,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演艺界人士受到深圳、广州等地大好经济形势鼓舞,南下图谋发展,经过一番打拼,诚然有了一些成绩,然而,在九十年代初,大腕们打道回府,重聚京城,终于悟出:在中国,北京仍然是最好的发展环境。 在中国著名学府北京大学校庆一百周年之际,曾经有名家为北大题词“精神的家园”,在外地人眼中,北京并非仅仅只有北大是中国人“精神的家园”,北京这个名词本身,就是中国精神的代名词--这并非记者的语言,这是记者在北京东长安街从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女士口中抠出来的创意,她用半生不熟的英语,花了近两分钟终于成功地向记者表达了这样一种概念:北京是许多西方人心目中东方精神的发源地。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从讲解词中领悟了许多道理。 日前的一次活动中,记者和北京市工业委员会的胡思聪先生有幸作一席闲聊,他说,站在新中国的心脏、宽阔庄严的北京天安门前,任何中国人的腰杆都会挺得倍儿直,精神都会异常激越,任何困难都会显得不值一提。#(完) |
[返回]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编辑部 |
Copyright: http://hyper-metal.com , http://www.sohu.com 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