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斤香蕉花了4.8元;1斤空心菜1元,2.9斤的西红柿4.4元,2.5斤的大葱,3.8元……一份简单的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情况调查表,列出了一个家庭8月29日当天的购物清单。淡绿色的表格中,菜花、扁豆、速冻饺子,药费、煤气费、停车费都进入了家庭收支的条目。翻看着这一份份一目了然的调查表,参观者刘焱感叹,“跟我们家的账本有点像,但规范多了。我可记不了这么细!
昨天,北京市统计局迎来了1953年3月5日建局以来的首个开放日,50名有家庭记账习惯的志愿者成了统计部门开放日的第一批客人。其中,既有刚毕业不久,脸上尚带稚气的年轻人,也有饱经沧桑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中年人。他们随身带来的秘密武器——个性化家庭账本让记者大开眼界。
少妇演示电子账本
“这是信用卡家庭账本,这是家庭理财账本。”当着众人的面发言,25岁的张莉还有几分腼腆。这位大学毕业3年的姑娘,特地把自己的电子账本做成演示文稿,鼠标轻点,记满各种数据的表格和图表接连闪现!耙豢嫉氖焙蛑皇羌虻サ牧魉。现在有了房贷、信用卡消费账目,越来越复杂了!
“大家看,这是我们一年来每个月的收支的折线图。”从大起大落到逐渐平滑的折线显示着家庭消费习惯的改善。很快,大屏幕上又“跳”出来色彩鲜明的图表,同时传到耳边的是小张清晰的解说,“我们现在偶尔做一下简单的数据分析,算算自己的富裕程度,红色部分是用在吃上的花费。我们这样计算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了哦!
别看张莉年纪轻轻,记账的历史却已经不短。从上大学的时候起,她就养成了记账的习惯。结婚后,记账更成了她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拔颐橇礁鋈硕脊ぷ,按说家庭收入略有盈余是做得到的,可是每到算账的时候,总不如想象的多,可是我们俩都不知道钱怎么花的!
从此,梳理当天所有的收入和开支,成了小两口每天不能少的任务?墒且幌钕畹丶锹枷吕,得用多少时间啊?“万事开头难,时间长了,就觉得挺方便的了。每天5分钟就足够了。”因为记账,张莉养成了收集各种小票的习惯!吧铣械男∑卑。髦质站荻家占揭黄,一个月后,确定账目没有差错了才集中销毁!
记账记出十万元户
“你看看,我每个月的工资条都在账本上了!蓖贩⒒ò,有十几年记账历史的曹善雷告诉记者,“不怕您笑话。我记账,主要是因为80年代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钱不够花,入不敷出。后来,两口子商量开始记账了!钡皆碌追治鲆幌,这钱都花到哪儿去了,哪些钱是不该花的,下次改正;哪些钱是该花没花的,下个月要提前留出预算。十几年的账目记下来,曹老最大的感触是,“我觉得自己活得明白多了!
他拿出了一本1995年9月5日到1996年9月30日的账本。卷曲破旧的牛皮纸封面记录着时光的磨历。“1996年1月至9月的家庭收入一共是12840.04元,支出是12704.4元。这段时间,我家的收支基本是平衡的。”
除了平衡收支,不少人记账还记出了幸福感。家住清河的退休教师杨向群就是一例!拔沂谴1989年的时候开始记账的。当时,家里全部的存款只有7000多元,你看看现在有30多万元了。我们老两口都退休了,以前都在学校里教书。我们靠教书收入也能有这么多存款,知足了!彼档秸馐露罾鲜Φ难劢敲忌叶际切。
打麻将开支也上账
“我的账目绝对是原汁原味的,没有经过任何修饰!毙愿窨实牧蹯透沾恿洗笱вτ梦睦硌г和诵,也许是教会计学的职业,让她养成了记账的习惯。从1991年开始,她用过的8个账本已经在桌上摞成厚厚的一摞!罢17年的账我全都有。这本是总账,这本是存款账目,这个是支出账……”看似简单的流水账,让记者看花了眼。
在刘老师看来,家庭记账对避免家庭矛盾有不小的作用!凹彝ナ杖胧怯惺。挣多少钱大概估计一下不会有太大的差距?芍С鼍筒灰谎。到底能挣多少钱,能花多少钱,心里得有个数!绷蹯捅咝Ρ咚担耙橇礁鋈硕妓挡磺,容易闹矛盾。现在,我们连偶尔打麻将的开销都记在账本里了!
账本告诉我什么是小康
有人说,有了家庭账本,等于建立了家庭档案,53岁的曹玉琦阿姨却认为,家庭账本其实就是反映北京人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
“70年代的时候,我的工资收入每个月才30多元,家庭总收入才不到100元;80年代时两个人的工资涨到300多元,当时就觉得有闲钱了,置办了家具、电视机、录音机,还有了两辆自行车;90年代,收入又增加了,把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小电视也换成了29英寸的大彩电;2000年,电视成了液晶的,摩托车换成了小汽车……”
曹玉琦告诉记者,她现在不为吃穿发愁了,注意力都到提高生活质量上来了。什么是小康?在她看来,小康就是收入不断增加,有余钱买点股票、基金,有时间就出去转转!敖衲暌丫鋈ヂ糜瘟酱瘟,3月去了趟云南,9月又去趟山东。什么大理、丽江啊,威海啊都去过了!(记者 杨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