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8日电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中国农村普遍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市推广社区卫生服务。
据新华网报道,在国庆节后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新闻部门的人士预计,会有记者问到关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模式的问题。
每个月10日是卫生部例行新闻发布会时间。果然,一位记者在会上提到了“模式”问题。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解释后说,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中国模式。
随着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厘清,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中国农村普遍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市推广社区卫生服务,这两种方式并举的含义,是对中国老百姓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由于拥有13亿人口,且这些人口分别居住在医疗条件目前差异较大的城市和农村,使得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探索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体制,绝不可能简单照搬其他只有几千万人口的欧洲国家或经济发达的美国模式。
按照卫生部部长高强给出的时间表,到2010年,中国农村将普遍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约7亿人。为此,国家每年将补助资金达300亿元,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目前中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3.96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44.7%,已接近农村人口一半。
过去曾存在于广大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起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起在全国覆盖,覆盖面达90%左右。旧的合作医疗制度名义上是政府扶持,但没有明确规定政府财政投入数量,因此后来名存实亡。而“新”与“旧”的最大区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同时予以资金支持,背后有政府撑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然是资金充裕、人气高涨。
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城市大中型医院集中了大量的高新医疗设备和优秀医护人才,基层卫生资源则严重不足。目前,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仅占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8.9%,卫生技术人员数占2.7%。
因此,大中型医院吸引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门诊治疗人满为患,而方便且成本低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很少有患者问津,还没有形成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机制和“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格局。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国领导层的决心早已下定。早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改革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日前,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对这个问题再加以强调。
在这方面,上海市是先行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改革以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人门诊次均费用下降了14.2%,检查项目费用下降达39.5%。
目前,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卫生部表示争取到2010年在全国各城市达到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5%;90%以上的居民步行10分钟-15分钟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平均每万名城市居民至少拥有两名全科医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如同医疗卫生保障的两张网。这两张网的惠及对象,应该涵盖并支持中国百姓的最基本医疗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就近看得上病、花少量的钱看得起病。在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前提下,让百姓在各种档次的医疗上有多种选择,应该是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根本的目标。(朱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