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6月1日,一道“限塑令”的实施,不仅让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改变了空手上街购物的消费习惯,增强了环保意识,同时对每年生产上千亿个塑料袋的数万家生产企业来说,也是一场应变能力的大考验。不同的企业素质面临不同的发展前景。
迎接无限商机
本市金山区的枫泾镇,是塑料袋生产的“大镇”,据统计,过去上海各超市菜场使用的超薄塑料袋,50%以上都来自枫泾镇。6月1日“限塑令”发布后,枫泾镇塑料袋生产企业并没有遭受到预料中的冲击,反而迎来了无限商机。
环保袋代替塑料袋,带来了无纺布制品的走俏!跋匏芰睢崩戳俸,用无纺布制作包袋的需求量大增。上海益康无纺布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无纺布制品的企业,由于环保袋订单较多来不及生产,为满足需求,该厂把订单交给外发点加工,而该公司的外发点由原来的7家增加到了现在的15家。市场需求猛增,促使小作坊成功转型。在枫泾镇,塑料袋的生产多为小作坊形式,许多塑料袋小作坊在“限塑令”这道闸门落下之前就闻风而动,迅速调转方向,成功转型。大部分作坊引进了无纺布生产流水线或无纺布制品加工机械,在上海益康最近增加的8个外发点中,有一半来自转型后的无纺布制品作坊。
上海枫围无纺布厂的产品商标,在年初被评为上海市的著名商标,至此,它已连续7届获得上海的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称号。据了解,这种产品在日光照射条件下,能在半年内自动降解,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这个环保产品受到了用户的认可,在“限塑令”正式实施以前,该厂就收到了大批订单。以往,该厂的订单大都以国外用户为主,而今年1-5月,产品的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增长的订单大部分来自国内,至今还有增长的势头。为满足用户需求,该厂最近又引进了3条生产流水线,加班加点地赶订单。
有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无纺布行业计划投资总额为68.69亿元,同比增加174.78%;1-3月份实际完成投资额8.6亿元,同比增加80.56%。业内专家预测,未来五年内,我国无纺布的市场需求量将呈现上升态势。这一上升态势,将给枫泾经济安上健康、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超薄塑料袋缩水
塑料袋生产是个薄利多销的行业,无论是商家还是生产企业,都是依靠“跑量”取胜。
有位多年从事包装材料行业的业内人士透露,大型超市使用的塑料袋质量标准相对比较高,在每个省市都形成了由一两家龙头企业“垄断生产”的局面。这些企业在“限塑令”正式实施之后,仍然为超市生产符合标准的“厚袋”,不愁没有生产订单,因此这类企业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而且,由于这些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完全可以靠自身能力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转行生产开发其他产品。
但对于很多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小企业来说,转型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这些为农贸市场、街头小摊提供超薄塑料袋的小企业,有很多并不具备合格的生产条件,有的甚至靠从垃圾站收拣废旧塑料、工业废弃物和医疗机构丢弃的塑料垃圾加工生产!跋匏芰睢币幌,只要政府管理严格,他们都得关门歇业。据了解,在广州多个塑料袋批发市场,许多店里已经看不到超薄塑料袋的踪影。一位多年经营塑料袋生意的店主说,塑料袋这个庞大的市场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广州市一家塑料包装厂负责人林先生说,“塑料袋市场的‘蛋糕’就是那么大,改为经营厚型塑料袋或生产环保型塑料袋的企业多了,竞争激烈了,大家的日子都过得越来越紧!
促进优胜劣汰
一道“限塑令”,有人欢喜有人忧,尽管有不少生产企业面临转产或关闭,但有关专家却认为,“限塑令”并不等于要限制塑料包装行业的发展,提高环保门槛将有助于整个行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一位塑料袋批发商户说,他对转型前景很乐观,“虽然超薄塑料袋是要被禁了,但还有编织袋、环保袋、布袋等市场需求,难道这些就不是生意?”
“政策调整了,如果企业无法迅速调整,不能适应新的标准要求,退出市场将是必然的!敝泄芰霞庸すひ敌崴芰显偕米ㄒ滴被岣被岢ざ鹗ū硎,2007年以来,食品用塑料制品市场准入、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等政策接连出台。从长远看,环保门槛的不断提高,将促进塑料包装行业优胜劣汰,推动企业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
在国家环保政策发生变化的时候,中小塑料袋企业为之付出代价,这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一个国家应付的代价。但对于企业来说,一道“限塑令”也考量着企业的应变能力。
面对“限塑令”,经营者要认真思考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选择产业方向的时候,首先应该关注产业的政策导向。限制塑料袋的使用,这个话题已讨论了好几年,直到现在政府部门才痛下决心。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在确定投资前如果能够较好地把握这个趋势,依据自己的实力慎重选择投资项目,或是提前做好转型准备,甚至提前转向,就不会遭遇难于应对、甚至不得不关掉企业的阵痛。前几年之所以很多企业选择生产塑料袋,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因为贪图塑料袋的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入门也不是很难。但当环保政策从紧、竞争者越来越多的时候,企业就会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第二点应该注意的是,从创业初期,就必须对市场有更好的分析和预测。一般情况下,创业初期限于资本和技术能力,总是容易从跟随别人入手,这一点无可厚非,不过从中国现在的竞争环境和中国产业升级的现实要求来看,未来一段时期,简单地跟随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跟随者越来越多,许多企业都将会想办法以更低的成本加入竞争,简单的同质竞争不仅打压了企业的利润,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王令)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