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十二月二十七日电 连日在上海金山热闹举行的首届中国故事节,于二十六日晚间落下帷幕,而其间透射出的种种中国民间文化新象,却令相关人士津津乐道,颇有余韵绕梁之感慨。
令人感叹的首先是,尽管市场经济的发展造就强势商业文化的绝对“话语权”,但民间乡土文化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而“讲故事”这种素来为中国草根阶层喜闻乐见的通俗表演形式,也依然后继有人。此次故事节共有来自中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民间“故事高手”同台争艳,其绘声绘色的表演、幽默诙谐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击节称道。
来自辽宁省抚顺市王瀚泽年仅六岁,却已经在舞台上显得十分老到。据介绍,这名故事“神童”从小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两岁半时开始学习故事表演。令人瞩目的是,在首届中国故事节的舞台上,还出现了藏、蒙等少数民族故事员的身影。
行家们注意到,中国民间“讲故事”的传统不仅依然强大,而且在其内容取向上,正在悄然改变“说古书”、“讲旧事”为基调的模式,更多地指向现实生活中的热点。
故事节评委刘杰介绍,此次组委会共收到一千一百八十三篇参赛作品,可称综合反映了中国新故事创作水平,其题材丰富,涵盖了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反腐倡廉等时下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如获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民间文学奖的《墙壁为谁留》、获首届中国故事节金奖的《小站来了个乞丐》等,都是取材于真实事件,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深刻,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精品。
不难察觉,一些“时尚因素”正在悄然融入民间故事的演绎。此次故事节舞台上,夸张的肢体语言,风格迥异的形声演绎,普遍成为参赛者的个性化追求;而参赛故事作品在语言方面也融入了许多新元素,不再拘泥于口语化,一些小说式语言、尤其是网络语言的使用,令人颇有新奇感觉。
举办首届中国故事节是对故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而透过这个窗口,也可切实感受中国民间文化的最新脉动,及其依然强大的草根需求,如素有“故事之乡”美誉的上海金山,不仅涌现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故事作者和故事员,还先后举办跨地域的故事创作、表演大赛。金山区山阳镇的中、小学专为学生开设了故事创作和表演课程,古镇枫泾的“故事大篷车”更是直接开到农民家门口。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