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政协委员建言破解多重困局 践行教育公平
□资料照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两会召开期间,我市教育事业建设中方方面面都牵动着众多委员的心,件件提案关注着大班额、入学难、教育资源短缺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条条建议中都蕴含着关爱学龄孩子、呵护美好未来的殷切希望。
建议一:规范中小学校学生班额人数
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第八条明确规定:农村小学规模一般不少于6个教学班,班额一般不超过45人,农村初中规模一般不少于18个教学班,班额一般不超过50人。城市小学规模一般不少于24个教学班,班额一般不超过45人,初中规模一般不少于18个教学班,班额一般不超过50人。
政协委员李晓龙在《关于规范中小学校学生班额人数的提案》中指出,由于我市地域和教育资源配备不均匀等原因,导致目前我市有些学校班级人数严重超标,人满为患,严重影响学校教学效果和孩子们心身健康。自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入学受教育的学生不断增多,特别是在城镇重点中小学和师资力量较雄厚的学校,每个班的人数都超过了教育部门规定每班班额45至50人的限制。近几年,甚至某些学校班级人数达到60至80人不等的人数,远远超过了正常教学人数的容量。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到学生听课的质量和学习效果,而且无形中加大了教师工作量,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
提案中建议,政府教育部门应加强监管,切实把制度落到实处,进行督查,追究违纪人员。同时,向社会公布教育督导人员的联系方式,便于社会的监督。
建议二:改善城区义务教育资源短缺情况
兰州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83所,在校生66955人,平均班额53.3人;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占地总面积469293平方米,生均7平方米;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校舍总面积317519平方米,生均4.74平方米;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活动场地总面积204405平方米,生均4.18平方米。
市民进《关于解决兰州市城区义务教育资源短缺的提案》中指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量增加、住宅小区学校配建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城区义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与省定相关标准对比,差距较大。城区目前有教学班1918个,缺额234个,需要新建24个教学班的学校10所。
提案中针对城区义务教育资源不足、就学人口逐年增加的现实,提出了诸多破解难题的对策和措施。其中,由市区政府协同,规划部门牵头,发改、教育、财政、国土、建设、房产等部门参与,尽快组织开展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学校的清查、回收、补建工作;市、区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快城区学校的校舍改造扩容工程,有效提高城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学位容量;在义务教育学校布点较少的区域,特别是在雁滩、黄河以北和盘旋路以东区域,应规划新建一批中小学校。
建议三:切实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我市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基本成型。但就目前我市部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而言,离校园文化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政协委员许芸、王玉珍、刘胜在《关于切实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提案》中指出,不少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具体怎么搞?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的何在?如何体现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的校园文化等问题,不是一知半解,就是懵懵懂懂,彻底搞清楚的为数不多。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能力疲软的现象比较突出,各级各类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没有完全彰显出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大多数学校的硬件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之相匹配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建构却显得相对滞后,与迅速发展的学校规模极不相称。
提案中建议,把利用校园文化净化人、塑造人、进而促成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师生的实际生活,必须把校方的大力倡导和师生的积极配合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与设计,必须突出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切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努力突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特色;必须有利于从整体上推动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必须成为有效驱动学校组织健康运转的强大动力。
建议四:解决来兰经商人士子女入学难
市工商联直属各异地商会会员,早期来兰的有上世纪80年代的。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尤其是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吸纳的异地非公经济人士愈来愈多,拖家带口的他们不少已是三代同堂了。由于农村实施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几十年不变,担心失去原籍的承包土地,加之城市户籍制度的严控,他们在原籍的户口大多未能迁转落户兰州。于是,就带来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子女孙儿入托入学异常困难,给会员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社会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在市工商联提出的《关于解决非公经济人士子女入学难的提案》中建议,要根本解决农民工子女和异地非公经济人士子女能上学、有学上、上好学的问题,政府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造老校扩容提质,统筹布局增建新校;建议市政府统一协调四区教育局,明确指令所属幼儿园、中小学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无户籍的非公经济人士子女入学;建立异地非公经济人士子女入学基金,由各异地商会成立基金会,基金由商会和教育部门共同监管,凡接纳异地商会会员子女入学的幼儿园、中小学,可按接纳人数从基金中获得资助!
相关链接
科学配置资源缓解择校难
择校,多年来一直是困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一个难题。近年来,“一体化办学”、“特色办学”等一些措施,虽然对破解择校难问题有一定帮助,但要想彻底打破这块坚冰,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公共财力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着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严禁办重点校、重点班和“尖子班”,积极破解择校难题。对此,记者18日在采访政协委员、兰州十四中副校长许芸时,她呼吁,破解择校难应注重公平分配教育资源。
许芸说:“‘择校难’并不是只有兰州才有,全国很多城市都存在。以往在初中和高中较多,但现在从学前到小学都出现了这个问题,这不仅不利于破解‘择校难’问题,还让家长从学前教育就开始了择校的奔波!
近年来,市教育局采取诸多措施解决择校难、大班额问题,尤其是市教育局目前加大了“一体化办学”的范围,已从城市四区扩大到远郊县区和兰州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数量由6个“一体化办学”联合体15所学校,扩大到36个联合体105所学校。建立义务教育区域均衡“一体化办学”的校长、教师交流的长效机制,加大交流力度。构建义务教育区域均衡“一体化办学”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达到优质资源的全面有效利用。这些措施,使择校难、大班额问题得到了遏制。
可是,要更好地解决择校难和大班额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各校将按照市教育部门的安排,继续严把新生入学关,小学严格实行划片招生制度,初中招生实行对口直升、相对就近政策,高中招生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和三限政策;挂细裱Ъ芾,控制学生非正常流动,坚决制止不符合条件、不符合规定的转学、借读行为。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着眼点放到办好每一所学校上,通过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标准化学校建设,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办学水平、教育机会等方面实现均衡,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需求。扩充城区教育资源。按照“三区合奏、中心辐射、三建三办、城乡同构、三动六扩”的思路,实施城区中小学扩建、推进住宅小区中小学配建、将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向新区和郊区迁建,实现从中心城区向外辐射,扩充中心城区的教育资源。同时,加强校际间、城乡间、区域间互动,通过名校新建分校、名校带动一批学校加快发展、整合名校力量催生新名校、强力改造薄弱学校等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虽然在破解“择校难”上我市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但要想更好地突破这道难题仍有很多工作要做。许芸说:“要更好地取得突破效果,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的力度应当更大,名校也应当有所限制,不能来者不拒!
许芸告诉记者:“我个人认为,要破解这个难题,首先要继续加大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这些资源包括师资力量,对普通校的扶持力度,政策、软硬件设施投入等等。其次,各校应当加大特色办学的力度,改变单一办学的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如此才能提高普通校的竞争力。再次,作为名校应当在择生时有一个限制,好学生都是想方设法的争抢,对于择校的学生也基本来者不拒,这样根本无助于‘择校难’问题的解决。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这是破解‘择校难’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市共有基础教育学校1199所,教职工总数36604人,如果能将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相信不久后‘择校难’的问题将会得到很好的缓解!保钦呖椎率ぃ
专题:聚焦2014年地方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