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房地产正在发生新一轮变化,从以商品房为主导转向以保障型住房为主导,这是经历了房地产市场快速攀升负面影响之后的向好结果。以廉租房保障最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以经济适用房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而限价房则是对既买不起普通商品房又无缘保障型住房的“夹心层”的专项“补贴”。
预计这三类住房占比高达70%,如果得到持之以恒的落实、不成为寻租者的乐园,高房价问题可能有所改观。以往经济适用房之所以受到质疑,根源就是屡禁不绝的寻租现象,搭着帐蓬连夜排队买房者与开着宝马买经济适用房者形成鲜明对比。而买房后一半本地居民将房屋用于出租的事实,也在提醒我们,公共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应该看到,两限房政策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的调控举措,但也可能带来负面后果:以往对于经济适用房购买资格的审核已经千疮百孔,所谓“夹心层”的定义更是暧昧不清。若再不对收入进行限制,实际上起到了怂恿高收入者争夺政府补贴的作用。因此,为了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节省公共资源,制订详尽科学的限价房制度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广州市不做限制的两限房购房制度,却与此初衷背道而驰。
虽然广州市国土房管局人士指出,通过对购房对象和住宅上市条件等限定,富人抢占限价房资源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如果真有富豪就是不吃鱼翅要吃番薯,那不能说番薯就是不卖给他,但这只是‘特例’”。年龄、户籍与自有住房的限制,除了自有住房之外,其他不过是对于身份的限制,也就是说是对全体拥有广州户籍的人士撒胡椒面,而自有产权与上市流通限制,前者是个门槛,后者则是对于购房者完整产权的剥夺。从北京市天通苑等经适房小区的情况来看,房地产如果被人为压制成廉价资产,对于普通工薪族与富豪的吸引力都无可抵挡。这不是鱼翅与番薯之别,这是几十万的资产之别。
目前的保障住房体系是在纠正前期过度特权化与市场化之害,但以行政化代替市场未必就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如果再以行政手段对各色人等进行莫名其妙的补贴,给高收入者打开申购限价房闸门更是让人匪夷所思。人们有理由问一声,政府到底想通过限价房达到什么目的?是解决夹心层的难题?是通过限定流转权让房地产重新回到行政分配时代?还是政府无意中给开发商助了威?(叶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