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2月9日发布的《200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2006年第四季度70个大中城市中,部分城市房价涨幅仍然较大,同比上涨较快的有深圳、北京、福州、厦门等城市。福建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城市房价涨幅位居全国前四。
据了解,2006年10月,厦门和福州分别以10.5%、9.6%的高涨幅位居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的第二位和第四位,11月,福建的房价再次勇敢地站到了风口浪尖上,福州涨幅10.4%,成为全国冠军,厦门名列第四。
2007年伊始,房价走向已成为民生诘问的焦点,也是政府手中烫手的难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拉动了两市房价的飙升呢?
供应不足成了“罪魁祸首”
据统计,2006年1-10月福建省商品房销售增幅提高到21.7%,销售增幅居全国第10位,华东地区第一位。
近日,福建省统计局对高房价进行分析时得出这样的结论:需求与供应不平衡,是福建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特别是住宅供应结构不合理,小户型偏少。据统计,2006年福州、厦门、泉州三市商品房供
应量,除厦门有所增加外,福州、泉州都减少了。1-9月,泉州新批商品房预售面积比上年同期减少43.0%;1-10月,福州、厦门、泉州套型面积90平方米以下普通住房竣工面积只占9.2%、14.5%和14.4%,经济适用房投资也仅占住宅总投资的2.5%。
两方面因素导致福建商品房供应不足。一是由于2005年上半年土地供应偏少,拆迁难度大、周期长,造成施工进度缓慢,使后期的竣工量增长受到影响。2006年1-11月,福建全省商品住宅竣工面积下降22.2%,其中福州、厦门、泉州市分别下降25.6%、14.1%和31.6%。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调控政策规定,新建商品住宅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要占70%,由此未取得施工许可证的项目,需要重新规划、重新审批,使开工时间推迟,造成新开工面积减少。2006年7-10月,全省平均每月新开工面积151.05万平方米,较上半年平均每月216.84万平方米下降30.3%,福州市2006年上半年拍卖的土地大部分未开工,7-10月,全市平均每月新开工面积23.91万平方米,较上半年下降58.1%。
供应量的减少和需求的旺盛,表现为新房一开盘,销售往往就出现火爆场面,直接拉动房价上涨。据悉,前不久福州市新开盘的江南水都的“美域”和“丽岛”、融信地产的“三昧舒屋”以及泉州市区新建商品住房一开盘多被抢购一空。
两大“帮凶”火上浇油
福建房价不断飙升并非只是供应不足导致的结果,其中开发成本及升值炒作是促成房价上涨的“两大帮凶”。
成本的上涨,最突出的是地价的持续大幅上涨。福建省统计局分析报告显示,地价作为商品房开发的重要成本,通常占整个开发成本的40%-60%,地价高涨也带动房价上升。2006年土地拍卖竞争激烈,地价不断创新高。以福州金山为例,2005年楼面地价最高为1420元/平方米,上涨44.6%;2006年3月拍卖的位于洪湾路的一幅地块,楼面地价为2265元/平方米,上涨59.6%。厦门市2006年1-10月土地拍卖价达到6446元/平方米,比2005年同期上涨77.8%,位于市中心的一幅地块楼面价高达7330元/平方米,创厦门市新高。新拍土地价格上涨后,周边楼盘价格随即提高,推动房价不断上扬。
另外,建安成本和运营费用也在增加。建筑工程中人工费去年1-9月上涨了8.4%;国家提高了企业所得税预征额(利润率从15%提高到20%),并连续多次上调贷款利率;国家强制推行节能住宅标准,也使单位面积造价增加约10%。
第二大“帮凶”当属不良开发商的市场炒作,推动了房价走高。许多开发商利用信息不对称,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来炒作,极力渲染企业的品牌价值,在广告上打出“极品住宅”、“人间天堂的水景住宅”等;利用各种预期价值等来炒作楼盘;有的开发商囤积房源,采取分段推出楼盘或提前认购,集中签约来制造抢购场面。
福建省统计局的报告指出,目前房价高速上涨,不排除之前该省房价相对较低的因素。当前,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定位已经明确,对未来的经济预期看好。对于2007年的房价走势,省统计局预测,随着一系列调控措施进一步落实到位,投资性需求将会明显减少,供应不足、结构不合理问题将因开发量较大的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相继竣工交付使用而得到改善,房价过快上涨将得到有效平抑。
但到底福建省的房价以何种形式、在多长的时间跨度中趋向理性合理,仍是未知之数。(张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