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看待美印关系的发展不能忽视资本的“原始欲望”这一巨大的推动力
美国总统布什从本月1日起,展开他的南亚之行,其中的重头戏是对印度的正式访问。这距离美国总统上一次访问印度已经相隔了6年时间。这6年里,人面已非,世易时移,美印关系转眼间经历了寒暑之变。在2003年还被美国驻印大使布莱克威尔(Robert Blackwill)定性为对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无足轻重以及核不扩散体制的“捣蛋”国家的印度,到了2005年就被国务卿赖斯吹捧为美国要极力培养为“世界大国”的超级候选。
美印两国关系如此深刻而戏剧性的转变,人们更多地从双方共同的地缘政治利益需求来解读:一是稳定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对付从中东到亚洲的“不稳定弧”。布什一直对印度打击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努力和作用赞赏有加,用他的话说就是印度拥有世界上第二大穆斯林人口,却没有一个“基地”组织成员;二是平衡中国。有人形容紧密的印美关系是“21世纪初最重要的一项发展”,甚至还有人把布什这次访问印度与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行相提并论,认为将产生同样的地缘政治地震。
无疑,“中国因素”是驱动布什赶往新德里的重要原因,两国在防范和限制中国发展上会找到共同语言,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美印关系发展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经济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政治的驱动力。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继中国之后世界上经济发展第二快的国家。而在这其中,美国又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200亿美元,是1992年的3倍;1993~2005年间,印度股市的资金流入有40%是来自美国;2004年美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金额接近1991年的60倍。显然,美国资本家不会放过趁印度经济发展来捞取钞票的大好时机,这也就要求布什政府把发展与印度的关系摆在显著的位置。
1972年尼克松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更多的是从冷战格局下的力量平衡考虑,而不是经济因素,因为当时的中国经济与现在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而现在布什“追求”印度,就很难说地缘政治上的考虑就一定超过经济上的考虑。因此,看待美印关系的发展不能忽视资本的“原始欲望”这一巨大的推动力。
如果单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很容易把布什的印度之行简单地看作是反华协奏曲的一个章节,并产生美印关系愈发展,套在中国身上遏制中国发展的铁索就越勒紧的印象。事实上,美印关系的发展从美国的角度来讲也是要把印度纳入到自己的轨道,给印度戴上“紧箍咒”。以这次布什最想与印度达成的核协议为例,其核心仍然是要把印度的核设施和核能发展计划纳入到国际机制之中,我们知道,此前印度是一直拒绝加入核不扩散条约的核国家之一。因此,如果印度的核武器发展能够更透明,对于地区稳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中国也能从中受益。
很多人喜欢发掘美印两国的“共同点”来说明美印合作的必然性。比如经常提到的印度作为“最大的民主国家”与美国的共同价值观,但印度的“民主”无论在形态上还是神态上跟美国的都不怎么像;再比如两国都是英语国家,彼此在文化上的好感也与日俱增,但美国人对咖喱和瑜伽的倾慕来得有点居高临下和浅尝辄止;还有两国之间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也越来越具共同点,比如电脑软件开发都是双方大力发展的产业,但印度多少有给美国打工之嫌……所以,尽管布什总统一心想要打造美印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但事实上的不平等,仍然显得美国有点“虚情假意”,而一向自视为泱泱大国的印度想必也不会甘心情愿当个小弟弟。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作者:喻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