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菲特”暴露城建软肋:排水系统设计严重落后 (3)
城市建设应该“民生优先”
事实上,城市内涝并不只在此次“菲特”带来的强降水,也并不只在浙江,大多城市外表光鲜亮丽的背后,都经不过一场暴雨。
城市建设专家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千百年来,城市大多依江河而建。像浙江,杭州,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就在身边;甬江、奉化江、余姚江穿宁波城而过;此次受灾最严重的余姚同样倚余姚江而建。钱塘江、瓯江、甬江、飞云江、灵江、苕溪、鳌江、京杭运河(浙江段),条条江河成为浙江各城市的“母亲河”,但至今,却为何城市“内涝”不绝?
城建专家认为,这些年,城市越来越大,地上的建筑越来越漂亮,但同时,混凝土、花岗岩、沥青等不透水材料大面积覆盖,地面硬化越来越多,本来可以通过绿地、农田、水塘渗入地下的降水,都变成地面的径流,只能依靠管网、河道来排出。
像杭州的城西区块,其地势相对较低,历史上曾留下大片湿地,一直起着蓄洪作用。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量湿地变成居民住宅,一场超过了管网、河道排水能力的大暴雨,就会导致沦陷,积水成灾。此次“菲特”,城西是杭州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而同时,一些看似“现代化”的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严重落后:排水系统标准不高,与城市发展不匹配;排水设施缺乏,没有设计足够的应急容量;管网管材陈旧老化,淤堵和浸漏严重,本应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地下排水系统,远远滞后,“小马拉大车”,难免力不从心,直接导致城区泄洪困难,瞬陷“汪洋”。
上个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的第27号公报,其中明确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全面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减灾能力。到2015年,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同时强调,城市建设应坚持“民生优先”的基本原则,坚持先地下、后地上,提高城市管网、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
未雨绸缪。但愿,城市“看!钡木跋癫辉。
本报杭州10月13日电本报记者 董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