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年不同,今年两会有个新特点,即代表委员间展开观点交锋比较明显。譬如,来自教育界的一位政协委员,对另一位委员提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取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内容表示质疑。曹淑敏委员在政协讨论会上因为提出“手机通话费不是高收费”,立刻引起了现场一片哗然,认为手机通话费过高的其他委员马上“群起而攻之”,不留半点面子。
诚然,代表、委员们在会上“吵架”的现象被公开报道,这大大增加了“两会”的透明度,比起代表、委员停留在鼓掌、表决心、“学习”报告等现象来说,这确实有新意。然而,对于这种新现象,是不是就可以一味给予乐观评价,值得冷静思考。
留心目前已经被公开报道过的几次“吵架”现象,不难发现,有些“架”之所以会“吵”起来,往往是因为其中一方提出的观点“惊世骇俗”,完全颠覆了一般公众的观感,难免有为特定利益集团说话的嫌疑。
那么,他们敢于在“两会”上公开提出这些“惊世骇俗”的意见,引起争论,这究竟是说明“两会”上有了真正的议政,还是说明一些富贵阶层、利益集团已经公开地在“两会”上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呢?马克思说过,思想一离开利益将会使自己出丑。因此,后者的可能性其实更大,情况就不容盲目乐观,反而值得深思:这未必真是反映了民主新风,而不过是反映了当前的富贵阶层、既得利益集团不仅积聚了大量的财富资源,而且开始利用更多的参政议政资源来为自己服务,试图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利益。与过去“两会”上在“一团和气”之下的遮遮掩掩相比,他们现在说话更加赤裸裸了。
在这种情况下,当一些来自富贵阶层、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委员声音更为强大,这对于广大的工人、农民工等普通百姓来说,未必是件好事。当然,包括张茵委员在内,这些代表、委员都宣称自己的意见是为了国家、人民、社会等,但是,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
从根本上来讲,真正完善成熟的议政,绝不仅仅是有了公开辩论、“吵架”就行了,更要确保参与辩论的人是经过民众充分授权、能够切实维护民众权益的,要确保代表、委员们的发言始终不敢忽视民众的感受、超越民众的利益,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民主。一言以蔽之,在代表、委员们的比例构成本身缺乏合理性情况下的所谓“辩论”其实是意义不大的。所以,对于今年“两会”上出现的公开辩论等新现象,人们不可盲目乐观,反而应该忧思:在来自富贵阶层、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委员们说话更加直接、更加强势的情况下,急需尽快改进、完善现有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比例结构,让真正来自工人、农民工等普通百姓群体,能够切实代表他们意愿的代表、委员多起来,让他们也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使“两会”真正更好地体现出民主议政。(邓清波)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