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十九日电 题:守望者忆:越来越先进的设施 越来越合理的国宴
中新社记者 张朔
今年九月,人民大会堂将迎来五十周年华诞。在世界眼中,这是一座中国最富政治象征意味的宏大建筑。在那些默默的守望者眼中,则不止如此。这里,有一代又一代大会堂人用一生见证的故事。
这座建筑日常的管理工作由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承担。他们给自己的定位是:人民大会堂里看不见、找得着的人。
该局局长刘水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一九七三年七月,这个刚从家乡高中毕业的年轻人被选调至北京工作,与一百七十多名伙伴一起,走进以前只在电影里才见过的人民大会堂。自此,三十六年来,他的人生再也不曾与之分离。
刘水生说:“大会堂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活动的场所,我们目睹了党和国家很多重大会议在这里举行、许多重大决策在这里产生,可以说是现场的见证人。”
而在那些“重大”记忆之外,两个“小”故事也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人民大会堂建成后,很快就要在五千人宴会厅举行建国十周年招待会。但宴会厅当时全是木结构,顶棚、地板、墙面都是木头,存在火灾隐患。
从那时起,凡属宴会厅举行重大宴会,北京市消防局官兵都在宴会厅顶棚(人民大会堂上下两层厅室之间有两米五的空间,称为顶棚)里布岗,十几步一人,拿着消防器材严阵以待。
几十年如一日。直到大会堂维修改造后,宴会厅等厅室换上不可燃的建筑材料,才撤掉了顶棚内这群隐身的“天兵天将”。
在维修改造后的消防专家座谈会上,有老消防员流着泪说:“我们几十年把脑袋别在腰带上保护大会堂的安全,今天看到这里终于设施齐备,不用再上顶棚站岗,真是太好了!”
另一个故事,则有一个诙谐的开始。
中国的国宴以前是四菜一汤,后改为三菜一汤。其间,还有一个小插曲。
据工作人员回忆,一位国家领导人初到大会堂出席国宴时,每次都吃得很干净。工作人员于是悄悄给他加量。不久,这位领导人找到他们说,我其实已经吃不下了,因为怕浪费,所以才都吃掉,以后上三菜一汤就行。
后来,精简国宴更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文规定。刘水生说,国宴的变化,首先是规模减小,参加宴会的人少了;其次是菜单简化,宴席上的菜少了。如此一来,宴会时间也相应缩短,一般控制在一小时十五分钟左右,既节约了支出,又节约了时间。
不过,尽管国宴简化了,对国宴的精心准备却并未有所怠慢。
刘水生的电脑里有一份珍贵档案,里面是各国元首等贵宾到大会堂出席国宴时的菜单,以及他们每道菜食用量的记录,据此研究每个人的口味。日后他们再次访华时,国宴菜单绝不会重样,也不会上他们不爱吃的菜。
从越来越先进的设施到越来越合理的国宴,在大会堂守望者讲述的这些记忆的片段中,闪现的是一个社会的点滴进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