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计划” 独倡“市场”
1956年以后,顾准不愿从政,只想钻研学术,他提出要去经济研究所(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前身)任研究员。
在研究中,顾准发现,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出现了问题,其农业、轻工业在建国后的近40年里几乎处于停滞。
在这基础上,他于1957年发表长篇论文《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就是废除市场制度。所以,为了提高效率,社会主义经济应通过价格来调节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因为此文,吴敬琏称顾准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人”。
这个在如今看来属于常识范畴的经济理论,在当时则是一种惊世骇俗的呐喊。
中国刚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全面确立,也就是在1957年,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当时有人指责顾准,“谁企图用价值与价值规律来解释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现象,谁就是违背马克思主义”。
1957年,在完成“市场经济第一文”之后,顾准走上了中科院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的新岗位,因抵制苏联专家在黑龙江水资源开发问题上的沙文主义,被扣上了“有损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的帽子,又因倡导过市场经济,被康生亲自点名,打成“右派”,下放到河南农村改造。
在河南改造中,大家惟恐不够革命,人人一身破衣烂衫作自我保护,而顾准却经常穿着以前上海流行的背带西装裤。他在日记中说:不愿做“驯服工具”的家雀,要做自由思考的海燕。
两度右派 妻离子散
1962年,顾准重新回到经济研究所当研究员,受孙冶方的委托,再次进行会计研究,并再次呼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呼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而不是政治挂帅来促进农业增产,呼吁重视南斯拉夫等“离经叛道”的经济与政治改革。
在此期间,他还潜心研究民主社会主义重大课题,在国内首译了熊彼得的名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
1965年,顾准再次被康生点名打成“极右派”。
抗战时期就与顾准熟识的学者王元化说,“据我所知,这是绝无仅有的。”
“两次戴帽”所带来的压力,瓦解了顾准的家庭。1966年,顾准与妻子汪璧32年的婚姻结束。第二年底,他又收到一封家里来信,信中只是一句简短声明:“和顾准断绝父子关系”,下面是四个子女的联合签名。
拆骨为烛 照亮人心
1972年夏,顾准回到北京,住在中科院的一间斗室中。他天天跑北京图书馆,大量阅读与做笔记,为一本名叫《希腊城邦制度》的书做准备。
这位经济学家不再满足自己的专业,他将研究的领域扩展到先秦,再扩展到中世纪的法国,又扩展到最为人称道的希腊的城邦制度。
在顾准全心钻研时,1974年11月,医生在他的痰中发现了癌细胞。12月3日凌晨,顾准辞世,享年59岁。
4年后,中国社会开始转型,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顾准、孙冶方当时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重视价值规律、实行商品经济等观点开始被社会接受。
孙冶方在晚年撰文写道,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问题,是吴绛枫(顾准曾用的笔名)最早向他提出的。
顾准晚年一直由经济学家吴敬琏陪伴着。
吴敬琏曾撰文记录他对顾准的认识,“顾准一直在思考‘娜拉出走以后’要采取什么样的政治经济体制才能避免失误和赢得真正的进步;社会主义是不是注定了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而不能让市场价格自发波动来调节生产等。顾准对它们一一做出了解答。他的见解往往惊世骇俗,却又有理有据,使人不能不信服。”
1980年2月9日,顾准被“恢复名誉,彻底平反”,当日,中科院为他和妻子汪璧召开追悼会,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正局级墓室”里。1994年9月,《顾准文集》出版,1997年9月,《顾准日记》出版。
王元化后来为顾准的《理想主义与经验主义》一书作了《序言》,其中说道,许多夹缠不清的问题,经他一点,立即豁然开朗。
王元化评价说,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对个人迷信的人,在“凡是”思想风靡思想界的时候,他是最早冲破教条主义的人,仅就这一点来说,他就比我以及和我一样的人,整整超前了十年。
顾准书籍出版后,在中国的知识界、思想界刮起了“顾准旋风”。学者李慎之说,顾准其实是拆下自己肋骨当作火把,用以照亮黑暗。
□文/本报记者 钱昊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