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6日电 新西兰中文《先驱报》日前刊文《东盟与东亚共同体:瑜亮之争?》说,东盟与对话国系列峰会在泰国举行。东亚峰会中,东盟居于明显主导地位;而在日本提出的“东亚共同体”中,东盟能否再享此殊荣是个问号。如今东亚合作面临前所未有机遇,各方理应抓住机会,加快一体化进程,最重要一点就是,各国应看重合作绝对收益,而不是相对收益。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应当积极配合,而不应过多关注别人收益多少。
文章摘编如下:
10月23至25日,东盟与对话国系列峰会在泰国城市华欣举行。峰会的议题虽然很多,但东亚共同体无疑将是主要议题之一。原因很简单,拟议中的东亚共同体与目前正在运作的东亚峰会存在着范围、内容、功能上的诸多重合,今后二者势必形成“瑜亮之争”。
在东亚峰会中,东盟居于明显的主导地位;而在东亚共同体中,东盟能否再享此殊荣,显然是个问号。在此情况下,东盟高度关注这一议题,确也合乎情理。
此次东亚共同体的倡议者是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从鸠山推销东亚共同体的游说对象中,就能看出日本眼中东亚共同体的重心所在。鸠山在9月份出席联合国大会时,正式提出按照欧盟模式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构想;而在10月10日出席北京第二次中日韩首脑峰会时,鸠山更是把东亚共同体作为重头戏。由于得到中韩两国的支持,峰会发表的《中日韩合作十周年联合声明》,明确将建设东亚共同体作为三国合作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凡此种种给人的感觉是,至少在鸠山看来,建设东亚共同体的重任要落在中日韩三国身上,而不是任何其它方。事实上,鸠山本人曾明确表示,中日韩三国将成为亚洲共同体的核心。
另一方面,东盟的“恋权”也有缘由。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东亚合作大都是以东盟为基础搭建平台进行的。不管是10+1、10+3,还是东亚峰会,都发端于东盟首脑会议。东盟在东亚合作中占有主导地位,确也是实至名归。
当然,东盟在促成这些峰会时的意图还是非常清楚的,一是想扩大合作范围,增大合作力度,再就是不希望大国争锋给本地区合作带来消极影响,进而损害东盟的利益。所以从一开始,东盟就对东亚合作的主导权非常敏感、重视。
当初,东亚峰会还在酝酿阶段时,东盟就担心这样的模式会影响东盟的利益,并对其持消极态度,因为与10+3不同,东亚峰会中东盟国家是以单独名义而非整体名义参加的,东盟担心这会将其各个击破,正好有违东盟建立的初衷。后来在中日两国一致认可东盟的主导地位,并做出了许多有利于东盟主导地位的安排以后,东亚峰会才得以召开。显然,东盟对东亚合作的主导权是极其看重的。
与此同时,东亚经济的重心又确实一边倒地居于东北亚。中日韩三国的GDP合计已达7万多亿美元之巨,占到世界的16%,人口则接近全球的四分之一,这些均非东盟可比。当年东亚合作借助于东盟平台,也是由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的。1997年首届10+3峰会、2005年首届东亚峰会召开时,中日韩三国严重缺乏政治互信,三国根本不具备联合起来推动东亚合作的政治氛围,就连三国峰会也在10+3框架内举行。
如今,势易时移,三国的政治空气空前改善,中日韩合作机制不可能永远“寄人篱下”。2008年12月,首次10+3框架外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标志着中日韩合作终于有了自己的平台,同时也预示着东亚合作的重心将向北移。此次中日韩北京峰会也取得了多项成果,表明三国的合作前景良好。在此情况下,东北亚在未来东亚合作中的份量无疑将大幅提高。
对于这样的形势发展,有关各方应当予以应有的肯定,因为这从总体上说有利于东亚合作。事实上,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呼声,最早发端于东盟。1990年,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明确提出了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只是由于美国的强烈反对而作罢。此后相关方面也有过动议,但由于大国间的相互角力而被搁浅。结果,东亚的经济规模虽然堪与欧美相比,但合作水平却与其不可同日而语,由此造成对东亚经济的制约是不言而喻的。
如今,东亚合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各方理应抓住机会,加快一体化进程。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各国应看重合作中的绝对收益,而不是相对收益。这就意味着,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应当积极配合,而不应过多地关注别人收益多少。对于东盟来说,应当看到“小马拉大车”的局限;对于中日韩来说,应该从道义上肯定东盟多年来对东亚合作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东亚共同体仍然离不开东盟的“离岸平衡手”角色。
在过去的东亚合作中,由于大国经常鹬蚌相争,东盟的居中调和常以四两拔千斤之势,促成了各方服从地区合作的大局。今后,这样的角色仍然不可或缺。国际政治的经验从来都是,相互妥协、包容是成功的关键。这一点,是有志于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各国必须牢记的。(余永胜)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