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1日电 据银监会官方网站消息,2003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风险监管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能力普遍增强,银行机构不良贷款比例和余额出现大幅度的“双下降”,为国有独资银行股份制改造和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银监会统计显示,按照一逾两呆口径,截至200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下同)不良贷款余额2.4万亿元,比年初下降1574亿元;不良贷款率15.19%,比年初减少4.69个百分点。实现了不良贷款比例和不良贷款余额“双下降”的目标。经测算,不良贷款余额下降对不良贷款比例下降的贡献率提高到21%。
分类别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比年初下降131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86%,比年初减少4.71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40亿元,比年初下降7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6.50%,比年初减少3.03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993亿元,比年初下降5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85%,比年初减少4.87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5049亿元,比年初下降8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9.72%,比年初减少7.5个百分点。
2003年,不良贷款能够实现“双下降”目标,是与银行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密切相关的。2003年4月28日,中国银监会成立后,就把不良贷款的“双下降”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强化风险监管。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狠抓“风险窗口指导”。在6个月内,先后召开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行长会议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长、行长会议以及城市商业银行董事长、行长参加的三个会议,针对房地产业、汽车行业的大幅度增长带动钢铁、水泥、玻璃和有色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情况,进行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窗口指导。同时,反复部署对贷款分类的自查自纠,以提高不良贷款的准确性。
二是集中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现场检查。从2003年9月起,银监会集中全部监管力量对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了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的现场检查,特别是对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业务、信用证业务和担保抵押业务等进行了重点检查。
三是及时出台监管法规。首次提出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资本充足率约束、损失准备金约束和贷款五级分类准确度约束。并针对新的风险情况,先后下发了《关于严格控制关联交易风险的通知》、《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的文件,对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是比较全面掌握银行风险的真实状况。随着银监会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检查工作的全面推进,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总体把握水平提高,特别是随着国有独资银行改革准备工作的不断深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对贷款的分类、不良贷款的管理更加规范,执行贷款分类标准和管理更加严格,贷款分类标准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各商业银行对自身的风险全貌有了全面的认识,风险控制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增强。
银监会认为,虽然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出现了明显的“双下降”,但对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尽管采取了以上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商业银行的审慎经营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也有所增强,但银行风险的积累和显现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得到有效化解,仍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和较长的时间。
2004年,银监会将重点抓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及推广工作,加快银行监管机制创新,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考核,全面实施和加强贷款风险分类监管系统,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密切关注风险集中度和新的风险点,确保不良贷款比例和余额的持续“双下降”。
在重点抓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要继续按照“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增强透明度建设”的银行监管理念,在加紧机构组建和完善监管法规制度的同时,全力以赴加强风险监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认真解决出现的问题;密切关注贷款快速增长的态势,把防范风险与促进发展作为监管工作的双重任务;加强银行业内部制度建设,把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建立健全风险内控制度作为始终不懈的两大目标;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控制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确保我国银行业的稳健运行,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