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8日电 最新一期的《学习时报》刊载文章指出,目前中国政府改革的价值取向已经或正在发生重要转变,更符合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实际情况。这将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制度环境、文明走向、国际地位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文章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以来,中国政府改革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改革的目标更明确,改革的路径更清楚,改革更具有“内生性”或符合本民族的文化特性,中国政府改革步入一个更为符合中国发展实际、更为成熟的阶段。
文章分析指出,从政府组织机构改革来看,改革由以往的注重政府组织机构的精简向注重强化组织内部管理的转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将朝着强化政府组织机构内部管理、提高组织效率、完善服务程序等方面转化。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以及2004年以来出台的干部管理的六个文件,都反映了中国政府改革将注重强化组织机构内部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
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来看,改革由以往的注重公务员数量的精简向注重提高公务员素质的转变。特别是中组部颁发的五年干部培训纲要明确反映了这一改革的价值取向。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公务员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从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干部是国家首要的“软实力”,干部的素质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干部的公共精神、干部的公共政策制定能力将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兴亡。注重公务员素质的提高,将是中国提高执政能力的基本价值选择。
从政府工作的基本价值追求来看,改革由以往在效率、公平上的偏重向强调公平与效率并重的转变。市场管效率,政府管公平,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有效分工的一个基本原则。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政府更迭或发展受挫的一个根本原因是腐败和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腐败必然导致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下降,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乃至政府失效;而社会不公平则促使社会团结的瓦解和社会诚信的丧失。
从对政府工作绩效的评价标准来看,由过去单纯注重GDP向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目标是共同富裕,而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在公共政策选择和公共预算导向上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改革的大目标是构筑一个稳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中国政府改革的一个基本的价值选择。
从政治层面来看,政府改革的方向正在由计划体制下的行政命令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民主)、从强调理性权力(主观权力或人治)到强调合法权力(依法治国或法治)、从全能政府到服务型(责任型)政府的转变。中国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限制政府权力的宪政改革、强化对公共权力的审计和监督、政府问责制、干部选拔任用过程的民主机制等,都昭示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在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竹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