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5日电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载文指出,当前金融改革进入新阶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安排,已经不能解决全局性的问题,需要在新的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形势下,全面提升金融改革的战略思维,明确战略取向和定位。
对中国的金融改革而言,正在推进的改革在技术问题上尽管还有很多争论,但基本上不存在方向上的模糊或立场上的动摇。而在战略定位或取向上则未达成清晰的共识。也就是说,处在攻坚关键期的中国金融改革,战略定位的紧迫性已高过战役安排的重要性。
今年秋季,包括最高金融管理机构的官员和一些省市的主要负责人在内的中央党校省部级进修A班的学员,十分关注金融的前沿热点问题,对事关中国金融的战略取向进行了坦诚的研讨。
商业金融与政策金融谁是公共金融主体?
相对于商业金融的改革发展势头,目前政策金融的改革发展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重视和提升政策金融的改革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文章指出,应明确政策金融在政府金融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政策金融在实施国家产业政策、经济社会目标以及对外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作用;确立“大政策金融”观念,严格区分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的业务界限;建能够涵盖城市、农村和对外竞争等主要方面的新型、多样、高效的政策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政策金融运行机制;加速现行三大政策银行的深化改革。
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的“二元金融”如何消除?
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金融鸿沟”以及“二元金融”所造成的事实上的金融不平等,是一个越来越制约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金融经济社会不平等问题。因此,如何切实削减这个“金融鸿沟”,破解这个“二元金融”难题,始终是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必须认真加以思考的重大问题。
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目前最主要的是三大问题,即市场性农村金融不发达,农村国有金融支农力度不强,政府的农村金融职责不到位。
当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首先要高度重视农村金融“荒漠化”、“边缘化”的问题。在金融改革发展战略上,要提升农村金融的战略地位,把解决城乡“二元金融”不平等问题,作为整个国家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
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怎样协调?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制度创新能否最终成功,一个标志性的特征是资本市场是否充分发育,直接金融能否在资金配置、经济增长中起主导作用。
在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中,证券市场的问题最为集中、最为突出、最为紧迫。到底是现行体制内继续改良,还是结构性的推倒重来?成为近年来股市改革此消彼涨、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显然,这与中国证券市场当初设计时就存在的制度缺陷,和后来改良式的修修补补的不彻底、不坚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当前,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必须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改革发展,充分认识证券市场所独有的重要作用,彻底改变和扭转“重银行、轻股市”、顾此失彼的做法。
分业金融与混业金融如何抉择?
混业金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金融业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相对于目前国际上混业金融的发展潮流,中国现行分业金融模式受到的冲击与挑战日趋明显。
当前,随着中国入世承诺的全面兑现,国内金融业面临着跨国金融机构的多方面挑战,而首当其冲的是分业金融体制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和非议,其进退两难的矛盾状况日趋尖锐。一方面,分业金融制度已经显现失败的趋势。外国金融机构尤其是大的跨国金融集团基本上是混业金融,可以通过分部门进入的策略,规避中国分业金融的管制,从而在经营领域上就使中资金融机构处于劣势;而国内的一些金融机构也在通过多种方式打擦边球,从事一些事实上的混业金融业务。另一方面,中国在整体上还不具备完全实施混业金融的客观条件。如国有金融机构还未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其内部管理达不到混业金融的要求;政府金融监管水平还应付不了混业金融的风险挑战。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积极探讨混业金融的各种有效实现形式,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应该将其列入金融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中。
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怎样重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说到底,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对经济事务的过度干预问题。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政府的经济管理体制。这是贯穿整个中国经济改革全过程的一条主线。
文章指出,应正确处理金融领域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相互关系,改变“重政府干预”、“轻市场机制”的做法;规范不同性质的政府金融职能,实行政府金融的“三权分离”改革,加速政府金融职能的调整与转换进程;坚持彻底的市场化金融改革方向,全面提升政府金融服务与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