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4日电 美国东部时间3日凌晨2时07分、北京时间3日14时07分,美国“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成功释放出撞击器。按照预定计划,撞击器将以3.67万公里/小时的速度,于美国东部时间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与坦普尔1号彗星相撞。
据人民网报道,据了解,中国科研机构对这次天文现象观测的,主要有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和青岛的天文观测站。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天文学家王思潮介绍说,由于南京市的灯光污染,加上彗星本身较暗,紫金山天文台对这次撞击的观测无法在本部进行,就转移到江苏省盱眙县的观测基地进行。观测人员从7月1日就已经开始对坦普尔1号彗星进行观测,观测所用仪器为40公分天文望远镜,并于2日晚成功拍摄了彗星图片。王思潮介绍,青岛的天文观测站其观测设备也是40公分天文望远镜,同样为避免灯光污染而在青岛郊外进行。
王思潮研究员介绍,北京时间4日下午1时52分发生撞击时,由于中国正是白天,光照很强,撞击的效果看得并不明显,所以观测人员将主要在晚上8时30分到10时30分等天色完全黑下来时进行观测。王思潮说,对于地面观察来说,这样也不是坏事,因为撞击爆炸出来的物质需要逐渐扩散,扩散后反射的光线会亮一些,这样会看得更清楚,所以撞击6.5小时后观测的效果并不比撞击时差。
王思潮介绍,这次撞击科研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地球和整个太阳系的起源,因为地球的年龄有46亿年,但在地球上找到的最早的岩石是40亿年,而彗星是冰冻的物质,保存着太阳系诞生时很珍贵的信息,这次深度撞击就是进入彗星内部,从彗星内部物质构成来认识地球;
二是科学研究发现,过去彗星和其他小行星曾经频繁撞击地球,为地球带来水、冰和有机物,而在合适的条件下有机物可能演化为生命,所以研究彗星对于揭示地球和宇宙生命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94年“彗木碰撞”后引起了人类对于彗星碰撞地球的担忧和警觉,这次撞击实验可以取得经验,如果以后出现彗星碰撞地球的可能,人类就可以运用宇宙飞船前去引发爆炸装置,从而改变彗星的运行轨道,以避免对地球的危害。
针对一些人对这次撞击会不会对地球造成影响的担忧,王思潮表示,这次碰撞发生在离地球1.3亿公里之外,而且只是一个初步的碰撞,所以不可能对地球产生什么影响。(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