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沁源八月二日电 题:难忘“沁源围困战”激情岁月
中新社记者 张恩
盛夏时节,山西沁源县山山岭岭一派苍翠。当地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吸引着许多远方旅游观光者,其中以“小延安”红色旅游区展现当年沁源人在“沁源围困战”峥嵘岁月里,抗击日军侵略的情景,更是人们刻意寻求的一个章节。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省沁源县作为中共领导的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共太岳区领导机关和抗日决死队总部所在地,一直是侵华日军的“心头之患”。日军在沁源实施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仇恨的火焰一直在沁源民众的心头燃烧。
血与火的年代里,中国共产党领导沁源军民不屈不挠,坚决抗日,成立“牺盟会决死队”,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以薄一波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沁源军民在历次反扫荡中,以山地作掩护,英勇打击敌人,获得了“抗日模范县”的光荣称号。
为坚持抗战,太岳区党委决定采取“围困战”的办法,断敌路、绝敌粮,发动广泛的游击战争,从一九四二年十月起,沁源县城关及周围的百姓有组织地撤离家园,空室清野,把日军围困在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
当年仅八万民众的沁源县就有一万多人踊跃支前,一万多人配合八路军、决死队和民兵作战,破路、断粮、填井、埋雷,昼夜袭扰,把日军搞得焦头烂额、精疲力竭。
当时曾是当地民兵轮战队长的史老伯,亲历围困战的全过程,饱尝斗争的艰辛和胜利的喜悦。提起昔日的“围困战”,老人眼中依然放射出动人光彩。他清晰地记得时任太岳行署主任的薄一波的动员讲话:眼下敌人不会撤走,你们要作长期打算,充分发动群众“空室清野”,把占领区人民撤出来,把粮食、日用品藏起来,把井封起来,让敌人白天喝不上水,吃不上饭,晚上睡不好觉。只要搞得他们疲惫不堪,就是我们的胜利。从此,沁源城变成一座空城。
人们常把炸药装到玻璃瓶或瓷罐里,挂在门头上,埋在路上袭击敌人。有人还想出把鞭炮放到铁皮桶内燃放。一到夜晚,侵略者岗楼的周围,鞭炮大作,敌人晕头转向,疲于应付。共有三万多公斤粮食被百姓夺走,惟一的补给运输线也被八路军和民兵用地雷封锁,沁源县城里的日军只得杀野狗、军马充饥。
一九四三年春天,日军动用十多辆汽车从沁县出发,给驻沁源的日军送给养,民兵得知情报后,连夜在二沁大道一带埋设连环雷。第二天上午十点左右,一阵惊天动地爆炸之后,日军留下三辆燃烧的汽车,仓惶原路撤回,战斗胜利给人们很大的鼓舞。
在沁源军民长时间围困和主动骚扰下,日军终日惶惶。一九四五年春,抗日军民对疲惫不堪的日军发起最后的围攻。
总攻从三月十四日开始,全县男女老少两万余人齐上阵,四千多颗地雷,把敌据点重重封锁起来。敌据点周围五里内遍布马坑、草人、标语,荆棘铺满了日军所有通道,沁源城四周山头上插满了红旗。
一九四五年四月,被困二年半的日伪军再也无力抵抗,不得不依赖沁县日军接应,狼狈逃窜。这就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闻名的“沁源县二年半围困战”。
在“围困战”中,沁源军民同仇敌忾,与日军进行大小战斗三千多次,歼灭日伪军三千余人,仅地雷炸死炸伤日伪军就达九百四十人。
毛泽东闻知后曾致电沁源县,称“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