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3日电 两岸民间交流近二十年里,台商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崇尚改革开放的大陆社会而言,台商在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生活小细节上,提供了现代生活标准的“启蒙训练”。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以餐厅内碗筷摆设为例,毫不起眼的小动作都是台商打进大陆市场的关键。早期的上岛咖啡、真锅咖啡等中西餐饮业者,幽雅的装潢、中价位餐饮、训练有素的服务员等,为大陆顾客重新定义商务洽公应有的餐饮体验,而餐盘、刀叉、饮料该放在餐桌那个位置,全有标准。
吃完了,就该上厕所,而这里也有台湾经验。约莫八年前,岛内一位教授前往深圳的台商工厂进行田野调查,陪同的大陆工作人员就曾在厕所里头感叹道:“看看人家的厕所多干净,有盆景、有画”。
早期台湾制鞋厂移转到大陆,如何管理全厂数千女工的吃喝拉撒睡堪称经典。当时台湾退役军官成业者最爱,为让整个厂区运作有条不紊,实施严格的军事化生活管理。
一位曾见识过台湾工厂管理的大陆官员即指出,中午开饭时间,五百多名女作业员双手托着餐盘,在食堂外整整齐齐地排成一列,一个接一个进食堂吃饭,“部队都没有这么整齐”。
对此,身为台商独资企业的昆达计算机(昆山)公司则是采用科技方式解决:中午分成三班用餐,每位员工用识别证刷卡进入餐厅,不遵守时间提前或迟到者一律没饭吃,目的是培养守时观念。
插队导致整体效率降低,而效率正是科技厂最重视的。昆达总经理李敬平直接授权给十位打饭菜阿姨,凡是有员工插队一律叫其离开餐厅。拿着总经理的命令,阿姨们执行得十分开心。
科技大厂的作业形态迥异于传统手工行业,厂区不但要干净还需配合国际订户大厂定期检查。除非员工自觉自发,否则根本难以维持干净。李敬平采取的方式十分简单:被他发现一张果皮或垃圾,全工厂一周没水果吃,“下星期一起补给员工,绝不苛扣”。
报道称,这并非台商工厂无人性,而是许多生活习惯其实攸关企业能否生存。电子大厂讲求效率,出货延误背后牵涉的可能巨额违约赔偿,灰尘会对制造高科技产品形成瑕疵,许多工厂的管理背后均有道理。
潜移默化中,台商协助大陆员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整套观念。上海一位曾在台商工厂任职的许小姐坦言,在跳槽到本地企业后才发现,尽管当初对台商工厂管理十分反感,但若想有效管理自己厂内员工,还要靠“台湾那一套”。(林克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