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三月十八日电题:隐匿在老巷中的台北当代艺术馆
中新社记者曾嘉黄少华
走过台北市长安西路的人,很难不被这一栋坐落在路边的“台北当代艺术馆”所吸引,外观呈现日据时代建筑特点,馆四周则包围在历史悠久的老小区内,附近有传统商店林立,显现一种在台北市区中特有的古意氛围。
在当代艺术馆助理研究员刘怡怜引领下,记者跨进这座外墙为红砖的木材架构的二层楼建筑。走进入口处一个非常耀眼的装置似乎成了当代馆进门的特色,大概直径为三十公分的红黄蓝绿橙紫各种明亮色彩涂装的塑料管,挂在天花板下方蜿蜒着,末端分置液晶银幕、照明系统、音响装置,适时会演出一些电脑动画和影像媒体艺术节目,据介绍这个装置作品是艺术家山口胜宏花了两年时间制作的作品《龙》。
进门的右侧是一个公共服务区,主要以卖书和礼品为主,左侧是一个圆形的服务台,提供咨询和导览服务。一楼的展厅是由教室一样大的空间组成,参展的艺术家作品就分布在这不同的空间中,紧凑而又连贯。二楼的展厅要经过一段欧式的厢廊,现在正在展出的是大陆八0后艺术家的“果冻时代”特展。
回顾历史,刘怡怜告诉记者,这里在日据时代为“建成小学!,是日本人才能就读的学校,而台湾人则只有少数子弟方能进入就读,当时的建成小学内有两座游泳池、一个相扑场,体育设备之齐全可见一斑。
一九四五年台湾光复后,台北市府在此历经四十年,一九九四年迁入新馆舍。旧市府的存废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各种讨论,但最终大家都以长远的眼光,创造古迹与学校共生的共识,让这幢历史古迹,不仅有机会走入新世纪,并在科技时代里,以“当代艺术”为定位而再度发光发亮。
二00一年,台湾第一个公办民营的艺术馆在这里成立,广达电脑公司总裁兼主席林百里主持的当代艺术基金会负责营运,并由台北市政府监督,目标是要结合许多企业家和文化专业人提供资金以及概念想法,积极地拓展和丰富台湾的艺术文化环境。
“当代艺术馆有五个发展的方向,其一是教育推广、营销推广、学术讨论、服务客群、国际交流等。”刘怡怜说,在文化艺术蓬勃的新世纪,艺术馆决定走出墙外,把活动办出去,把人邀请进来,利用当代艺术馆的广场,结合小区的资源,举办如艺术市集、露天音乐会、电影放映会,甚至邀请一些街头艺术家或创作者,在此分享自己呕心并具手感的艺术作品,推广生活化的艺术。
相对于台湾众多其他博物馆而言,今年刚刚迈进第七个年头的台北当代艺术馆还只是个“小孩子”。刘怡怜表示,当代艺术馆本身在展览与技术的层面已臻成熟,所具备的潜力与雏形也已经相当完整,并连续获得几届台新艺术奖的提名。
台北市这几年来积极于让市内古;钇鹄矗霉爬系目占湟圆煌谋涿沧呓忻裆,并进而带动街区艺术再造。台北市文化局希望藉由台北当代艺术馆的运作“把创意带进台北、把艺术带进小区、把科技媒材带进历史建筑的新生命里,让台北市民与它一起生活着。”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