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维新放弃本山
刚刚揭晓的“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评选,赵本山凭借并不出彩的小品《火炬手》继续着他的春晚神话。现实是,“十连冠”后,赵本山还有几个十年?这是一个简单得有点残酷的问题。不得不承认,最擅长演老人的赵本山,如今真的“老”了,与他一起“老”去的还有黄宏、冯巩、郭达和蔡明和他们的节目。不管春晚愿不愿意,放弃赵本山是一步迟早要走的棋,忍受“失去赵本山”的阵痛,虽然无奈,却很可能是春晚真正革新的开始。
近十年来,赵本山小品的成败几乎就是春晚质量好坏的晴雨表,这一点春晚主创未必愿意承认,但按照这个逻辑期待并观看春晚的人很多,按这个逻辑评判春晚的观众也不在少数。这是一个多少有点悲观的现实,春晚希望迎合大多数观众的期望,所以给了赵本山参加春晚的很多“特权”,比如,他可以不参加春晚前期彩排,直接“晋级”。这种特别的照顾反过来,又增加了观众的期待,最后的结果常常是,期望产生的压力越滚越大,而赵本山成了高压的最终承受者。
其实,从2001年的《卖拐》开始,重压下的赵本山状态起伏不定,小品质量滑坡,艺术性与思想性失分,只是在娱乐性上,把他的同台竞争者甩在了后头。近年与宋丹丹合作的小品,赵本山基本上都处于“捧哏”的位置。但与此同时,舞台外的赵本山风生水起,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为了上春晚,来京千里送茅台的东北民间艺人。以他为灵魂的本山影视、本山艺术学院迅速扩张,已成为了东北最具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势力。作为老板与商人的他,无法保证对春晚的全身心关注是自然而然的事,角色的转换必然带来心态的转换,这是公理。
就普通观众而言,在对赵本山的期待中,却依然保持着刻舟求剑似的单纯,即便赵本山小品水平一般,还是能得到高分,这种惯性评价,已把赵本山推到了一种有苦说不出的境地,他的疲惫已暴露无遗,舞台充斥着的永远挥不散的方方面面的压力似乎无处消解。今年春晚,赵本山已表现出“心生退意”,推荐他的徒弟小沈阳参加春晚,不知是不是一种“力不从心”的暗示。
春晚要创新就应该调整对春晚元老们的依赖,允许赵本山、黄宏等一批春晚“专业户”陆续退出春晚,是一项明智的选择,既舒缓了他们长期坚守的压力,又给新人留出更多空间,虽然带来的直接结果也许是观众暂时的不适应与不满意,但满意总是需要时间代价的,不能忍受阵痛,表面强势的春晚就永远跳不出被动依赖的怪圈。其实,就打造新人而言,春晚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而且春晚最早就是以一个推新人——谁上春晚谁就火的姿态出现的。如今的赵本山、黄宏、郭达等明星都是以新面孔走上春晚,并一炮而红;很多大明星都还清楚地记得,当初参加春晚演出后,突然发现自己家喻户晓时的震动。那时的春晚,与今天的“超女”、“快男”并没有本质差别,每年都在呼唤新人的出现,观众与演员都充满激情。发掘新人是春晚的传统,而这在很长时间里,这一强项已被荒废。
如今的春晚与过去相比,舞台花哨了,服装绚丽了,但对观众的黏着力却下降了。归根结底,春晚正在远离朴实,过分追求热闹与铺张华丽的结果是丢失了最该有的温暖。今年让很多观众感动的节目,一个是明星赈灾诗朗诵,另一个是盲人杨光的口技,都是胜在简单与朴素。春晚或许到了该瘦身的时候了,放弃华丽选择朴素,既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可以把更多精力花在节目构思与人才挖掘上。央视现成最好的例子是崔永元的《小崔说事》,每期节目形式简简单单,但都能让人有小小的感动与温暖。春晚最应该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记者吴勇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