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遭遇黄灯
文/钟晓勇
保罗·安德鲁
现行国家大剧院方案的设计者保罗·安德鲁(PaulAndren),生于1938年,是法国建筑学院和法兰西建筑科学院的院士。他原是桥梁工程师,后来因为设计很多巨型纪念性的机场建筑而出名。他的设计频繁在第三世界中标,著名的有开罗、汉城、雅加达机场,还有法国戴高乐机场等,中国的南京及上海浦东机场均出自他手,正在广州施工的第九届全运会主会场也是他设计的。
安德鲁曾说过:“对待一个古老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它逼到一个�;谋咴��!倍杂诠掖缶缭旱纳杓�,他这样评价:“中国人20年后才能接受我这个未来派的设计�!�
安德鲁是位建筑诗人,充满激情,他认为建筑创作应不断地推陈出新,创作“不是去追本求源,而是探索求知领域�!彼衔霸谝桓鋈碌氖贝�,用现代科学技术去重复旧有的建筑模式是没有意义的,这种行为只会阻碍发展,而我们渴望�;さ奈幕不嵋虼耸ド��!痹谝淮沃泄しù笫菇蛹�,提到要注意中国的传统文化时,安德鲁说了一句:“我就是要割断历史�!闭饣八档奶�,但可以看到“过去”“传统”在他脑子里没有什么地位,重要的是面向未来,要有创造,要有突破。
号称北京21世纪的“标志性建筑”,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的国家大剧院今年4月1日动工,因反对意见骤起,开工仪式便取消了。但反对意见并没有因为开工仪式的取消而小声下去,6月10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49位院士具名的《建议重新审议国家大剧院建设问题》呈交有关部门;随后,108位建筑学家和工程学家也具名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据此,国家大剧院暂停施工,徵求意见,修改方案。这座预计于2003年3月竣工的大型建筑重又悬了起来。
院士、专家们的质疑
持不同意见的院士和专家主要质疑国家大剧院以下几点:
一是费用昂贵。法国人安德鲁方案初步设计中面积与造价严重超标,面积比原计划超出一倍多,由11.7万平方米扩大成近26万平方米。人民大会堂的面积是17万平方米,也就是说,国家大剧院的面积将是人民大会堂的1.5倍。造价由原计划的20多亿人民币提高到近50亿人民币。座位反而减少300席,原定歌剧院2500座,现仅能容2300座;原定戏剧场1200席,现为1100席。清华大学教授彭培根这样形容这个国家大剧院:“六七千人(最大容量)在一个玻璃潜水艇里,坐在一个76万元──价值相当于一部打过税的奔驰车──的座位上,看那该死的歌剧�!倍吹脑擞延酶晒�,根据上海大剧院的运营经验,这个国家大剧院每月的电费就是400万元人民币。
二是昂贵是由于设计不合理造成的。安德鲁方案有两大特点:一是大壳,要用钛合金,估计造价在三四亿人民币;二是水池,人从水底钻进去,耗资巨大,但由于必需的结构处理,将来建成后,至多只是一顶钢架壳天棚,根本达不到“水底世界”的幻境。而北京是沙尘暴多发地区,大壳必然布满大量灰沙,再经雨水一冲刷,极其难看,而且至今找不到清刷的方法。有人说,它将来黑了就会变成个大皮蛋。
三是不合理的设计无法修补。为了降低造价,有关部门正在进行调整,如拨出一部份造价由地方负责、地下减少一层、将小剧场挪至剧院顶层等。专家们在建议书中认为这样做未能解决基本矛盾,造价、功能、艺术等问题均难以保证。舞台技术组组长李畅教授认为,即使作些调整,恐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功能上仍然是二三流剧院,不会比上海大剧院更好用�;ǚ丫拮式ㄔ齑罂�,结果却是矛盾百出,是只管外形,不管功能和经济的形式主义“杰作”。
专家们认为,这绝不是所谓的“把法国的浪漫带到天安门”的舍“传统”而取“现代”之争,而是“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限制内容”之争;是科学的设计和不科学的设计之争;是建筑需要讲求功能合理、经济节约还是脱离中国实际、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之争。
是“珍珠”还是“鸡蛋”
当安德鲁的方案一公布,人们对首都中心出现此半透明体没有心理准备,各方人士对此褒贬不一。法国报刊誉之为“一颗晶莹剔透的明珠”。
建设部设计院总工程师周庆琳认为:安德鲁先生的方案是一个非常独特、具有创造力的方案,完全打破了人们通常的想象,它一方面将大大地改善天安门广场的自然环境,国家大院剧的建设更好地融于其中,与环境协调一致;建筑个体采用了椭圆的构图,椭圆的长轴与人民大会堂的东西轴线重合,有机而完整,是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它座落在水池之中宛如湖上仙阁,钛金属板与玻璃光芒交相辉映,从远处望去水中倒影虚无飘渺,梦幻般地变化莫测。玻璃如同拉开的幕布,使城市中的剧院显示出金碧辉煌的内部空间,充满了神秘感。观众从水下长廊中徜徉,犹如置身海底世界,头顶是碧波粼粼的水面,随四季及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平如镜面,有时朵朵涟漪。这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建筑。
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副院长庄惟敏认为,国家大院剧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一个建筑本身的美与不美,而是给中国的建筑界带来了一种创新的风气。国家大剧院做好了,可能会成为中国将来的一个符号。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地演进、扬弃,我们不能以一个固定的眼光来看所谓的中国民族形式。
但反对的声音接踵而至。香港著名建筑师,亚洲建筑师协会第一任会长潘祖尧说:“法国建筑师设计的『大笨蛋』对我国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是唱反调,对天安门一区只有破坏,没有建设,而且在设计上也有颇多的错误�!�
国际性权威建筑专业杂志,英国的《ArchitectureReview》索性将它叫做“粪蛋”,它们甚至专门为此发了一篇题为“无法无天”的评论:
……这个形式与北京城中心和其他任何现有建筑完全不协调的新纹理,他将他的奇才用来创造了一条随意和透明的通道。安德鲁安排了从水底下走入大剧院的通道(100米),所以你得先钻下去走过一个水下隧道,再走上去。虽然一个桥会更直接和更舒适,但是被他否定了,估计是因为那样会捅破了他的那个完美的粪团的完整性。
除了蛋变系列形容词,其他的学者们还有一些独具个性的词语表示自己的不满。
国家大剧院设计竞赛评委会副主席、加拿大建筑师埃里克森(Erickson)说:“现在这个经过修改的方案看来仍然有同样的平面布局的问题,只是它再加上了一层像飞碟的尸衣,因此看起来极不适当�!�
也有人认为,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出现后,往往是要招来普遍反对的,贝聿铭设计的罗浮宫前那极具现代感的玻璃钢金字塔曾引来法国人的诅咒,现在人们知道那是天才与勇气的结果。当然,这绝不意味着遭到诅咒的建筑必然会成为杰作,它很有可能一直被诅咒下去。
程序受到挑战
虽然是这样一个备受争议的方案,但它是经过专家评委会三轮评选产生的,按照竞赛规则,似乎无可厚非�?墒�,在持不同意见的人中,赫然出现了吴良镛的名字,他是国家大剧院专家评委会主席;还有傅熹年的名字,他是国家大剧院专家评议委员会委员。他们是属于投票表决中的少数,还是投了赞成票后又后悔了?记者拨通两位先生的电话时,吴良镛先生笑呵呵说要请同事吃饭,近期都不会有空,记者请求他给5分钟时间电话采访,吴先生还是笑呵呵地说:没空啊。婉拒采访。傅熹年先生则一口回绝,他说:“我早就退出了,很多事情不清楚了�!奔钦咔胨邓祷骨宄氖�,他的回答是:“评选的事情我一概记不得了�!奔钦呦蚬掖缶缭航ㄉ韫こ桃抵魑被岬母涸鹑酥煌蛩萌母呙厥樘岢隽瞬煞们肭�,留下了记者的手机号码,高秘书答应请示万嗣全先生,记者在北京等候了两天一夜,却没有任何回音,对方不置可否。这样,从正反两方都不知道专家评议委员会是不是严格按照程序操作,安德鲁方案的最终胜出,是因为专家的意见,还是因为忽略了专家的意见,就隐没在不可知当中了。
但还是有一些间接的话语表明,国家大剧院评选规则遭到人们的质疑。
在院士们的建议书中这样说道:“我们知道法国方案已……通过,但那是在操办人片面注重外型,用空洞、浮夸的词藻代替科学的分析、必不可少的经济估算,假借『大多数人赞赏』的名义,误导……的结果。我们深知该方案难以改好,如勉强建成,多方面的损失将更大……思之再三,出于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我们恳请……从长计议,容许建筑界展开讨论�!�
香港建筑师潘祖尧在一封信中写道:“我是被邀请参加过两轮评选的评委,但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被邀请参加最后一轮评选,就业主委员会最后决定委托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先生去设计国家大剧院,我觉得十分失望�!�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说:除潘祖尧外,国家大剧院专家评议委员会主席吴良镛、副主席加拿大的埃里克森等七八位评委均没有应邀参加最后一轮投票。在最重要的最后一轮投票中,评委会主席与副主席均未投票,而且他们两位还是不赞同安德鲁设计方案的人。即使我们不采信这个消息,根据院士建议书中所言存在的“误导”的“操办人”和潘祖尧先生的非主动缺席,仍然可以说评选的公正性已经受到损害。再退一万步,我们姑且只认定潘祖尧先生非主动缺席最后一轮投票这个事实,把一个持反对意见的评委排除出最关键的投票,也说明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竞赛评选出现了问题。
国家大剧院大事记
1958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建设国家大剧院,并批示,地址“以在人民大会堂以西为好”,国家大剧院的建设被列入“十大国庆工程”。但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限制,这一工程未能实施。
70年代末,文化部曾重提兴建国家大剧院之事,仍未实现。
1990年,文化部再次提出在原址上兴建国家大剧院,并成立了筹建办公室。
1997年10月,中央决定在人民大会堂西侧空地尽快兴建国家大剧院。
1998年1月8日,中央决定成立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和国家大剧院业主委员会。确定建设规模12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为4个剧场,建筑设计方案采取邀请方式为主进行国际招标,用4年左右时间建成。估算,国家大剧院约需投资25.5亿元,外汇额度1亿美元,其来源将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
国家大剧院工程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确定设计方案和进行设计、监理、施工、设备招标,约一年时间;第二个阶段进行主体工程施工,约一年半时间;第三个阶段进行装修、设备安装及调试、室外工程,约一年半时间。
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评委会人员共11人,主席为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委员包括傅熹年、周干峙、宣祥鎏、彭一刚、张锦秋、何镜堂、潘祖尧7位内地及香港建筑规划名师和阿瑟·埃里克森、芦原义信、里卡杜·鲍菲尔3位国外著名建筑师。
1998年4月,公开进行建筑设计国际招标。共收到69个方案,国内32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国外37个。
在此后一年零4个月的时间里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多次评选和论证,最后选中法国人保罗·安德鲁的方案。
2000年4月,工程动工。
2000年7月,大剧院停工待命,徵求修改意见。
(摘自《南方周末》200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