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兰坡:周口店最后的守望者
文/陈韵秋
|
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参加世界著名的古人类遗址周口店发掘活动。 |
93岁的贾兰坡因突发脑溢血至今仍处在深度迷状态。这个即将从生命出局的老人,最牵挂的是也面临着被「世界遗产」清单除名危险的周口店和仍然失踪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贾兰坡常说,没有周口店,就没有我贾兰坡。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没有贾兰坡,也许也就没有周口店了。因为,周口店的历史就在他的书房里。
山顶洞坍塌了
2001年4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猿人遗址。1987年,这里成为中国首批进入「世界遗产」清单的世界级文物�;さノ�。1936年,贾兰坡在这里发现了三具「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1000平方米的遗址博物馆因改造危房而关闭。改造工程因为没钱停工了。展品杂乱地堆放在一起,动物骨骼化石在木展柜里蒙满灰尘。
登上龙骨山,水泥厂的烟雾弥漫在整个山间,博物馆馆长蔡炳溪说,遗址附近大约有十来家小水泥厂,周口店三面的山上有丰富的化石,开矿的老板们发现了都尽快毁掉,怕因化石开不成矿。
猿人洞四壁徒然。几块生锈的牌子挂在崖壁上,写着「灰烬层」、「七层」、「八层」、「发现第一颗头盖骨处」等字样。洞中立着的一块用水泥做的介绍地层结构的模型,已经很破烂了。博物馆社交部主任王志苗说上面原来是有玻璃的,后来被砸碎了。
王志苗指着与猿人洞相连的鸽子洞说:「从这个洞发现的十万件石器,都是贾老一件件从土里头数出来的�!�
在发现距今十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的洞口,记者看到,从洞壁滑落的碎石填埋了半个山洞。去年8月首都有媒体报导说:山顶洞开始坍塌了。
馆长蔡炳溪说,他们从未得到过一分钱的�;ぞ��?蒲г汗偶棺刀锖凸湃死嘌芯克�13个正式人员70%的工资,其它一切费用全部来自门票收入。遗址每年接待游客约5万人,每张门票15元,学生票还打折。遗址除了维持正�?�,还得支付14名临时工的工资。
蔡炳溪还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有十分严格的�;ひ�,每年都明察暗访,�;げ涣φ呓涣腥搿副粑R挪�,周口店有失去世界遗产称号的可能。
「北京人」选择了贾兰坡
3月30日,周口店的山花比北京城里的花提前几天绽放。周口店遗址的工作人员采来一大束送到贾老的床前,希望那熟悉的芳香能唤起老人的意识。
贾兰坡常说,没有周口店就没有我贾兰坡。
1908年贾兰坡出生在河北玉田县。高中毕业考上了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问他:「这种工作很苦很累,你为什么要干这个呢?」他不加思索地说:「为了吃饭�!刮趟ぬ蟠笮ζ鹄矗骸杆凳祷昂�,好好干吧」。
初到周口店的贾兰坡只是个练习生。练习生的地位在研究部门是最低的,但仍属先生行列,能和领导同桌吃饭。除了这些,受苦受累的活都得干。买发掘用的物品,与来访的学者到处看地质,背他们采下的标本,和工人们一起挖化石。
开始他什么也不懂,挖出了化石,就向工人们请教。他们会告诉他这是猪的、这是鹿的、这是羊的。
当时古人类学和古脊椎动物学在中国刚刚起步,国内连一本哺乳动物的教科书都没有,借来的一本英国1885年出版的《哺乳动物骨骼入门》成了大家的宝贝。晚上别人不看了贾兰坡才看。书读起来很吃力,开始每天只能读半页、一页。他的英文底子不好,再加上书中专用名词太多,有些字典上还没有,只好边读边请教。书啃完了,他觉得脑子开窍了。
为了更好地认识动物骨骼,他和工人们打了一条野狗,工人们七手八脚地去皮、挖内脏,他在一旁不住地叫,「不要弄坏了我的骨头」,大家争先恐后地大吃起来时,他还在叫「不要啃坏了我的骨头」。
他把骨头一块块装起来,在不同的部位上涂上不同的颜色,按书上图示的名称,一一写在狗骨架上。
|
贾兰坡仔细察看岩石标本。
|
学解剖学时,他的口袋里经常装着人手腕的骨骼。没事就摸,分辨是哪块骨头。猜对了就放入另一侧的口袋,错了重新摸。最后竟能分辨出哪一块是左手的哪一块是右手的。
贾兰坡最后能分辨蚕豆大小的人骨和动物骨骼。时任中国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所长的杨钟健先生不信,用纸将骨头盖起来,纸上只撕手指大的洞,让他认,他看了一会,就把人的骨头认出来了。
1934年他开始主持周口店的工作,他本来有两个大学毕业的助手,但不到一年两个都走了,对这项工作没兴趣。周口店只剩下他,还有一帮工人。
1936年11月15日上午9点半,技工张海泉把挖到的一块核桃大的碎骨片放进小荆条筐,贾兰坡问是什么东西,张说是「韭菜」(碎骨之意),他拿起来一看,不由大吃一惊,大嚷起来:「这不是人的头骨吗?」
他马上让人把现场用绳子围了起来。有一张当年的黑白照片,一些人围着一个人,这个人的脸几乎都贴在了地上,用小铲挖着。别人都穿着厚厚的棉衣,只有他甩了棉衣,全神贯注。他就是贾兰坡。
慢慢地,耳骨、眉骨也从土中露出来了,头盖骨是被砸碎的。直到中午,这个头盖骨的所有碎片才被全部挖出。贾兰坡将头盖骨送回办公室,清理、烘乾、修复,把碎片一点一点对黏起来。
当时世界著名古人类学家魏敦瑞正在中国检查周口店工作,他听到消息一下子从床上跳下来,急忙穿上衣服,带着夫人和女儿往周口店赶。他的夫人说,他激动得把裤子都穿反了。
见到「北京人」头盖骨时,这个德国犹太人的手不住地发抖,他明白这颗头盖骨意味着什么。1892荷兰人尤金·杜布瓦发现了爪哇人,认为是猿向人过渡的「直立人猿」。杜布瓦受到反对进化论的教会的指责,不得不将化石锁进保险柜,并承认了自己发现的是猿的化石而不是人的�!副本┤恕乖俅沃っ髁巳耸怯稍辰�,为科学冲开蒙昧提供了力量。
接着贾兰坡又发现了两个「北京人」的头盖骨。最后的一个,比前两个都完整,连神经大孔的后缘部分和鼻骨上部及眼孔外部都有。
消息一下震惊世界,地质所让贾兰坡把一张他的个人照片洗印了100多张,以供世界各国的通讯社发表用。照片上的这个青年,留着三七开的分头,戴着眼镜,西装领带蛮精神的。
「北京人」注定会让发现他的人名垂青史,不论这个人是谁。但「北京人」不是随便让什么人都能找到他的,他选择了贾兰坡是因为看到这个人会痴心不改地将他的一生贡献出来。
翁文灏所长对贾兰坡评价:「虽并非大学毕业,而数年追求很具根底,故应特别待遇,而特奖励�!拐庖唤崩褪翘嵘际Γㄏ嗟庇诟苯淌冢┖�200银元。
周口店是贾兰坡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也是他科学之路的起点。从周口店开始,他的眼光放在人类的起源研究上。他先后发现了丁村人、蓝田人,将中国陆地上人类的起源上溯到100万年以前。
贾兰坡70岁以前基本上在野外搞调查发掘。1995年88岁的他被选为美国世界探险中心会员,贾老说,我现在老得连小板凳也上不去了,怎么能和宇航员同称探险家呢?美国人说,你一生钻过300多个山洞,没人能和你相比。
现在贾老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我是「北京人」的家长
|
1999年10月贾兰坡出席北京猿人第一颗头盖骨发现七十周年会议。 |
84岁的胡承志两次来医院,贾老都在昏迷。胡承志两次都是一番唏嘘感叹颤巍巍离开的。这两个老人一生的人生经历不尽相同,但都有一块相同的心病,就是对「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牵挂。
现在,活在世上的见过「北京人」头盖骨的人只有三个。一是卞美年,早年去了美国,长贾兰坡半岁,再就是他们二人。这三人中,只有贾兰坡是终其一生研究古人类学的。
1941年12月回到协和医院的贾兰坡听到第一个消息就是头盖骨丢了。他目瞪口呆,怎么会呢?不是早都做了安排吗?
1941年日美关系紧张,中国准备把头盖骨送到美国暂避战争,化石先被白棉纸包好,再用卫生棉和纱布裹上,包上白纸后放入小木盒内,盒内还垫上了瓦楞纸,最后分装在两个白茬木箱里。为了怕引起注意,特地不写名称,只在箱子上标了A、B字样�;顺霰本┖蟊阆侣洳幻�,成为世纪之谜。
胡承志就是那个装箱子的人�!副本┤恕勾哟顺晌掷计禄昵C稳频耐�。
贾兰坡的书房里有一个大夹子,里面有他追寻「北京人」60年的全部资料,包括当年占领协和医院的日军军官的照片、日本来华寻找化石特派员的资料、中外提供线索者的来信、从四面八方收集到的真真假假的各种线索。哪怕是最荒诞不经的传闻,贾兰坡也收集了起来。
2000年,92岁高龄的贾兰坡,再次发起一场「世纪末的大寻找」,他说自己活不了几年了,但看不到「北京人」化石,死不瞑目。
历史的伤痛未平息,现实的周口店又成了他一块新的心病。 贾兰坡的想法是:在遗址周围种上五十万年前的树木和草丛,塑造出「北京人」打制石器、狩猎、采集果实和使用火的场景,逼真再现「北京人」的生活,使参观者一进来就彷佛回到五十万年前。他说,在「北京人」遗址里,发现的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的化石材料之多,背景之全,全世界没有第二家。任何研究人类学的人都不可能绕过周口店。
他说,人类迁入现代化的公寓后,也不能忘了祖宗的竹篱茅舍。他四处呼吁有识之士关心�;ぶ芸诘�。
贾老说,「北京人」是我的祖宗,我是「北京人」的家长,可惜这个家长没有当好。 贾兰坡在周口店为自己选了一块墓地,儿子们明白,父亲死后也要守护着周口店。
墓地很素净,墓碑上只有亡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没有任何碑文和说明。
周口店的历史在他的书房里
贾兰坡一直写作到93岁。80岁以前他写了400多篇(册)学术著作,80岁以后他出了很多像《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这样的科普读物。
他有个担心,看着这门清贫寂寞的科学出现人才的断层,怕后继无人。
其实到90岁以后,他已经不能写了。400字的稿纸他要写一天,而且青光眼加白内障使他用放大镜写也会把字写到一堆,都是他的儿子再将它们分开的。
直到出事那天他还在写,桌上的一沓稿纸写满了字,边都磨卷了,放大镜扔在一边。儿子说不知道这是给谁写的。
七八平米的书房三壁皆书,只留下门和窗子。书架上是一排一排的贾兰坡亲手装订分类的资料、按年代排列的读书笔记,还有十几本30年代的底片夹和一大摞白木匣子。那里面是周口店几千张老底片。贾兰坡一张张按年代给它们编了号,无奈岁月的侵蚀,有的已经发霉黏连。一个美国朋友说带到美国可以恢复,贾兰坡谢绝了,他说这不是我的,是中国的。
周口店的历史就在贾兰坡的书房里。
书房外间的小客厅里挂着四张黑白的老照片,是中国地质科学先驱的合影,贾兰坡用小隶书一排排写着他们的名字。那上面的人已经一个个地走了下来,走进了死亡,只剩贾兰坡和卞美年了。他们随时可能说走就走。
他们所代表的那段历史就要断裂了。
这间书房所珍藏的周口店的历史谁来继承?还有它的主人终身不减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能传承下去吗?
摘自《南方周末》2001.4.12
|